潮流特區

最新文章

星穹鐡道:抽角色、組隊簡介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4-03-13

因為抽卡機率問題,坊間很多建議都基於課金的前題,不是所以有人都可以重複。但這亦不是筆者體驗這遊戲的主要方向,所以筆者集中分享一些主線必定會取得的角色,或盡量以4星的方式組隊。但在說明組隊之前,先講一講基本系統。讓大家知道那些地方有課金機率成份。 基本出戰 本遊戲是團隊戰,最多同時4名角色上場,同一角色不會出現兩次。影響出戰強度的,除了角色本身屬性、技能,還有裝備要求。同一角色可以裝備一款【光錐】,六款【遺器】,達到不同的Buff。 每個角色獨有自己的【命途】技能養成,光錐及遺器則可以交換使用。 在攻略副本時,可以借好友的角色,但依然會限制同一角色不能重疊。而好友的光錐及遺器不能交換。 卡池 在遊戲中有角色【躍遷】,就是抽角色的地方。除主角外,其餘角色都可以經【躍遷】以機率的方式抽取。若抽到重複角色,會轉化為【星魂】,用作提升角色的特殊技能。主角的星魂以遊戲進度獎勵發佈,其他角色暫時都以抽取為主要來源。特殊角色,如【黑塔】有特別支線任務可以取得。 光錐同時在【躍遷】中取得。 遺器則是副本敵人隨機掉落,沒法經抽選擇。而角色命途技能、光錐、遺器養成部份,所需資源都可在遊戲主線或副本取得。所以有限抽取的,就是角色和光錐。 希有度 角色稀有度最低為4星,最高為5星,道具則為有3-5星。 卡池沒有4星角色保底,只有4星結果保底,每十連抽可以得到4星角色或道具。 組隊目標 - 4星非洲隊 主線故事中,一定可以獲得 主角(物理,攻)或(第一章最後獲得,火,盾) 三月七(冰,盾) 艾絲妲(火,輔助Buff) 丹恆(風,單體攻擊) 娜塔莎(第一章中後期獲得,物理,奶) 黑塔(支線模擬宇宙獲得,冰,群體攻擊) 艾絲妲原本筆者也以為是抽角隨機獲得的,但以BiliBili Wiki引證,其實是抽角教學中必定獲得的角色,所以道理上各位也一定會有。但有些版本有活動送角色,但似乎地區不一樣有不一致情況,故筆者沒有列出。 三月七 雖然在取得奶之前,主角(物理)、三月七、丹恒、艾絲妲,就是沒有選擇之下的選擇。但其實三月七的盾有隱藏技能,會增加受擊機率,這是變相指定角色吸仇恨換賺能量的做法。她也是在缺奶時最重要假回血手段,所以是一個有長期培養的角色,用來湊雙冰、雙盾或一奶一盾也不錯。 艾絲妲 筆者一直忽略了的一位重要角色,因為她施放攻擊就有機會蓄能,蓄能全體加攻。終結技有全體加速效能,普偏的裝備方向是為她加速加能量,讓她可以再為其他人加速加攻。也因為第一章後,與主角可以組成雙火隊,主角可以全隊加盾,艾絲妲加速,打火弱點敵人的話,一定不虧。 娜塔莎 奶,就不用說明了。另外,她也作雙物理的組成。也是筆者作為平常無腦開荒的組成,主角(火,盾) 加 三月七 加 娜塔莎 加 弱點輸出。效率可能不高,但勝在無腦。 無腦隊最大的問題是弱點擊破率很低,因為盾和奶都需要經常回復,少了輸出的機會成本。

如何衡量課金制遊戲的價值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4-03-05

筆者因為作息調整,可以花時間花資源去深玩的遊戲越來越少,需要專攻一款價值高的遊戲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隨着年紀增長,家庭環境改變,大家都可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所以筆者很想探討一下,一年只玩一款遊戲的話,CP值是否有所保證?也就是滿意度和支出的比例是否保持一個高水平? 好多老一派玩家會支持傳統主機遊戲,主要係因為免費課金制,品質很差。初時下載遊戲免費,但遊戲無法通關,過程也很重複無趣,所以滿意度很差。正好筆者最近重回手遊,就來分享一下時間和滿意度比例。 本文為了方便討論單一手遊的價值,先只以「不課金」,只討論時間成本支出。日後再以「課金上限」來對比不同的課金情況或是與主機遊戲對比。 定義 成本:時間 CP值 ⇒ 淨滿意時長 / 淨成本 ⇒ 即成本越高,每單位成本的滿意度越低。 CP值 = sum (分段內容時長 * 分段滿意度) / (時間 ) 註:分段滿意度可能為負,為方便倍數計算,最大為10,最少為-10。 崩壞:星穹鐵道 - 主觀評分 主線序+ 第一章:20小時 * 8 = 160 五角色養成,累積前70等的升級素材:30小時 * 2 = 60 因為很多時候都是內卦刷戰鬥,不怎開心,但還未至於要吐 第二章:15小時 * 8 = 120 筆者有幸以不課金的陣型,以完成主線第二章。主角(火)、娜塔莎(物理)、希露瓦(雷)、景元(雷,劇情指定角色)。除了主角滿級其他都很素。 角色養成,累積70-80(封頂等級)的升級素材:30 * 1 = 30 70-80等級就開始跳躍性質變,借助外援也無法快速囤積資源。 筆者只有主角的等級+存護命途可以練滿,另一角色也只有等級練滿。其他連突破70級的資源都不夠。 模擬宇宙部份挑戰:5小時 * 8 = 40 忘卻之亭部份挑戰:1小時 * 2 = 2 有難度,但沒什麼樂趣 淨滿意度·時長 :160 + 60 + 120 + 30 + 40 + 2 = 412 淨成本:20 + 30 + 15 + 30 + 5 + 1 = 101 CP值 412/101 = 4.08 以上,就是星穹首年來的內容,對應六季的更新。目前遊戲新剛推出2.0更新,筆者也會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是否有等級門檻。 不過以長期遊玩的角度,還要考慮如何提升高等級刷素材的滿意度。

星穹鐵道:模擬宇宙系統簡介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4-02-22

因為模擬宇宙是遊戲中一個很重要的資源獎勵來源,所以就來全面的講講它的運作方式。 模擬宇宙玩法 模擬宇宙分為多個世界,目前筆者已知的世界有八個,分別對應遊戲序章、一章、二意的地圖和敵人,除了Boss外的敵人種類都有一定隨機性。第三世界至第八世界需要根據主線遊戲進度而開啟。 積分獎勵 每次挑戰不同世界都有積分獎勵,即使沒有到達終點也會有積分。第三世界開始有不同的難度選擇,積分當然也會因為難度提高而變得更高。 每週積分到達上限後,可以取得重要的行跡升級素材 - 【命運的足跡】。而模擬宇宙一週積分會重置一次,也就是一週可以取得一個。這是角色養成後期的必要道具,只能經過不同的獎勵途徑取得(例如無名勳禮、餘燼兌換,但因為週期更長,所以暫不推薦)。 敵人道具掉落 平常角色行跡升級素材,需要經過刷普通敵人取得,同樣原理,刷模擬宇宙不同世界也可以取得。最大差異是,普通敵人刷新率受時間限制,而模擬宇宙重新挑戰就可以一直刷。要變新角色的話,刷模擬宇宙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積分和道具掉落獎勵也當然會因為難度提高而變得更豐厚。 命途、祝福 在主線中,不斷地提及這個遊戲中很有多個古神之類的存在。而這些神明,在模擬宇宙中就以【命途迴響】、及【祝福】來為玩家加Buff。 玩家在進行世界時,選擇角色時,亦要選擇命途。然後每次戰鬥後,就可以在三個隨機祝福中選一個。當目標命途底下對應的祝福齊夠六個以後,就可以取得命途迴響,一個更強大的Buff。指定祝福越多,命途迴響有更多額外功能,所以模擬宇宙中的Buff有很大的隨機性。 我們要降底隨機性,就只能通過有限度的置換來選取掉落的祝福。 解鎖一定量的命途、祝福,也可以取得一次性的收集進度獎勵,所以去到第七、八世界,你就會開始糾結,該選新的祝福但沒有命途加成,還是先加成後收集? 奇物 更隨機的道具,筆者認為大部份都是Debuff,因為它很大機會嚴重地干擾命途和祝福的配搭。因為同樣有收集進度獎勵,所以第一次遇到的話,也是要取舍。 筆者建議就先收集,後通關。因為低機率的物品真的百年難得一遇。 沉浸獎勵 一定難度開始,在挑戰過程中會出現沉浸獎勵,可以使用【開拓力】或【沉浸器】來兌換。它也是取得後期遺器的重要來源。

星穹鐵道:中後期無課心得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4-02-08

分享前先講講為何會回鍋。因為筆者平常支持的RPG品牌Square Enix 實在不濟,每次更新完手機,它家的買斷型遊戲都攔淺。實在玩不下去,還是要回到米哈遊,星穹有中文、持續更新、自動存檔,從內容到技術上都比買斷型遊戲更適合手機遊玩。所以筆者就繼續來養成看看吧。 角色取得策略 之前筆者在其他文章內有提及過,免費課金制最大的痛點就是可取得的資源有上限,所以到了中後期,資源投資在什麼角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但由於本文的主題是無課心得,所以筆者亦限定自己只使用免費卷或免費石抽4星角色。筆者的抽角色策略也很保守,各位應該可以很輕易地重複到。最簡單地講,只有弱點擊破效率不足時、打不過的主線時,才會考慮抽角色。 青雀 - 量子屬性 - 智識命途 主線第二章,豐饒玄鹿,弱點屬性為火、冰、量子。主線預設只有一火(主角)一冰(三月七)的組合,筆者實在打不過豐饒玄鹿。此時有兩個選擇,要麼就多抽一個量子角色,豐富一下隊中角色;要麼去打支線模擬宇宙,取得另一隻冰免費角色-黑塔。 為長遠發展,筆者先抽角色,不過運氣不怎樣,只抽到青雀。智識命途主打群體傷害,但她沒有持續傷害加成,而且戰技有運氣成份,所以強度不高。但對於主線玄鹿至少可以一戰,有抽到朋友可以隨便升一升等級就可以。 希露瓦 - 雷屬性 - 智識命途 在中期開始,除了經普通遇敵獲取【行跡素材】之外,攻略支線【模擬宇宙】也是取得【行跡素材】的重要方法。此時希露瓦配搭虛無命途的【懷疑】debuff效果可以在【模擬宇宙】達到多重疊加傷害。有條件疊加傷害的另一個四星角色應該是素裳。筆者有抽到,但因為物理屬性重疊,所以沒有練。 另外,在正常情況下,在攻略完第一章後,預設會有一火(主角)一冰(三月七)一奶(娜塔莎),再加上希露瓦,【均衡試練伍】可以穩過。通過後,可以特破角色等級上限至80,是1.6版本的封頂等級。(2.0版本才剛更新,但應該沒有調整封頂等級)

街霸六-如何不要被【贏】成為競技遊戲的唯一目標?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4-01-19

眾所週知,玩遊戲普遍都是圖開心。很多朋友玩遊玩競技遊戲時,【贏】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樂趣指標,但競技總不可能每個人都贏,輸的人反而是大多數。所以競技遊戲若沒有其他樂趣,玩著玩著,就會越來越少參與者。 問題是,競技遊戲真的有其他方面的樂趣嗎? 筆者認為是有的,但至少參與者的心態要放開。 就像求學不是求分數一樣,探索一門新知識比分高低要來得重要,玩遊戲也更是如此。以筆者玩街霸六的情況來講,可以探索的地方實在很多:- 目押、取消連技- 對空- 對策動力衝擊- 對策突進- 狗昇、防狗昇- 打亂動、搶制(Abare)- 壓起身 (Meaty)- 安全跳 (Safe Jump)- 立回 (Neutral)- 確反 (Punish)- 差合 (Whiff Punish)- 打拆 (Shimmy) 最後才引伸不同的角色對策。 而大部份人都一定會陷入的低潮就是:當等級越高,對手的熟練度就越高,對機制的理解就越深,然後就會對戰得越沮喪。筆者因為一些原由,看到別人都爬分時都有非常沮喪的練歷,也看到退遊戲的心路歷程分享。 筆者屬低分區,無條件指導別人如何進步,但筆者可以提的意見是,要逆向思維:自己會輸,是因為對方是強者,跟強者對戰,其實是在學習、在感受。有時候,筆者也會因些微差距而輸了對局。有時候,筆者也會想,是不是對方運氣好。 但感謝街霸六的對戰大堂,只要對方願意,可以很方便的跟同一位對手重複對戰。經過重複對戰,你就會知道是不是真的只是對方運氣好。更重要的是,重複對戰可以有助於大家熟知對手的策略,只要有對策,對局就不一樣。就算當下無解,也可以在訓練室再進一步研究。 街霸六的對戰機制和訓練室的各項細微功能,是眾多手遊、什至是主機遊戲,都無法提供的。可以隨時與陌生對手匹配友誼賽,可以自定義對戰,可以重播比賽,觀看對手的輸入按鍵,訓練室還可以查幀表,錄動作,混合抽樣播放動作,讓你可以有目的性地實驗、練習反應對策。 在分數線機制上也有一些保障,不同角色分數獨立,打上特別段位後有一次跌級保障。讓大家在排名賽上,輸掉也不至於十分心痛。若果心理上實在受不住排名賽的壓力,友誼賽絕對低分爬上高分區的一個試招的好選擇。在對戰大堂的友誼賽中,很易會遇到比自己排名高的對手,多找對方實戰看看,輸了沒有成本,但贏得了經驗。

街霸六的元宇宙大笪地對戰大廳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3-12-26

上期就為大家介紹了Modern Mode的新系統。今期就再繼續為大家介紹新的對戰系統。(上期連結: https://lifemag.cyberctm.com/zh_TW/blog/macauyeah/13954 ) 找個陪練很重要 現在街霸五中,網上對戰不外乎是隨機的排名賽、隨機的友誼賽、邀請特定網友在對戰大廳輪流對賽。看下去沒有什麼大問題對不對? 實質上就是一切都很隨機,而對戰大廳很少人懂得運用。 街霸六中一個很重要的改動,就是在隨機的排名賽和友誼賽,加入賽後自訂賽制的玩法。排名賽上遇到五五波的對手,想跟它再打幾場? 可以,馬上進入自訂友誼賽,打個夠。這個改動很必要,在過去的日子裏,特發跟不同人隨便打兩三場,根本不知道應對手段;跟同一個對手來回對策,才會慢慢知道輸在哪裏,有沒有什麼地方是博奕的盲點。猜包剪揼連輸三場,你覺得是對手運氣上壓制你,但連猜十場你也輸,就代表你真的被對方看透。若在排名賽上沒有碰到想賽後重複對戰的對手,遊戲商亦很佛心地重現了一個類似大笪地的對戰大廳,讓你可以在元宇宙坐在一個虛疑街機框下,等待那些跟你一樣不太介意分數,等級差不多、但只想連續思考對策的朋友。 在過去街霸五中,隨機的友誼賽和對戰大廳,對筆者這些低端玩家來說實在沒有什麼用途。友誼賽實力差距很大,基本上就是老手開發新帳號來碾壓新手的地方。對戰大廳則是連線品質參差問題,見到高分的不敢進去,低分的基本上網路卡到不能玩。當時最能遇到熟練度差不多的對手,就只有排名戰,但同一名對手的排名戰機會不多,然後大家又非常在意分數的上上落落,所以當時的對戰實在稱不上快樂。 對比這個情況,街霸六就變得放鬆很多,大家更容易地在大笪地中找到差不多的對手陪練,不用計較分數。大笪地的成功,並不是單純地因為可以自定義對戰,它的連線品質提高,也是穩定在線玩家數量的一大原因。 其他重要改進 單從字文上,或許你覺得整個街霸六都是換湯不換藥。但筆者很負責任的說,它是在硬技術和設計上,都做到很大的改進。雖然不能稱為劃時代的改進,但有了它們,遊戲更友善: 對戰系統可以全平台跨平台對戰,PS、XBox、PC可以大混戰。你能匹配到的有效在線玩家變多了。 提高連線品質,現在那怕是Steam Deck連上Wifi也能網上進行對戰,大家也不那麼懼怕延遲的問題。 大笪地加入社交元素,你還可以通過故事模式,解鎖自定義格鬥技,在非正式的對戰中跟別人惡攪對戰。 練習模式加入極重要的幀數顯示,大家更有條件地自定義練習情境。 玩家們已經極少再需要上網查幀數資料,除了無敵幀需要上網查以外,其他的自行試就好。 官方在練習模式中預錄制了一些情境練習,例如對空、破防、解投等,讓大家可以直接練。但在解投的情境中,更讓筆者明白這遊戲有多麼的爾虞我詐。 這兩期講的東西,都是Capcom針對核心遊戲元素的多項精進。吸收了街霸五的技術和策略上的失敗,街霸六就從軟硬兩方向大改進。Modern Mode在直正意義上可以讓新手入門,但又不致於無腦遊戲。對戰機制,可以讓大家不只關注排名賽,更大地去提供實戰環境讓大家實驗自己的PvP策略。

格鬥新老手也很友好的街霸六 | MORDEN MODE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3-12-22

街霸六已經出了半年有多,但筆者也是近期在購買steam deck 後才加入街霸六。一玩就實在愛不惜手,特別是steam deck的加持,讓筆者可以在午休時間大方地玩。 可能好多網媒都有介紹它,亦十分讚賞它的單機故事模式。但對於沒有時間筆者來說,慢慢跟故事拜師成長,解鎖不用招式,實在讓筆者耐不下心。而真正讓筆者感到友好的,是它的操作系統和對戰系統,讓它可以達到老手有老手的開心,新人有新人的快樂。今期,就升為大家介紹它新的操作系統。 MORDEN MODE 經常有人誤會,格鬥遊戲玩的是連招,如果人人都可以自動連招,根本就是小朋友遊戲,拿不上大台,也不會有舉辦比賽的價值。所以有一些人,會看少「任天堂明星大亂鬥」的價值,因為不論多新手,都可以打出基本combo。但說實在,它是街霸6出來以前,最有條件同時允許新老手同樂的遊戲。 格鬥遊戲,什至其他競技遊戲,對於同等操作熟練度的選手來說,他們的比拼是應對策略。而相對公平的競技遊戲,應對策略就是很像是博弈,沒有100%安全的招,就像包剪揼一樣,可以有特定的對應策略。格鬥遊戲與包剪揼最大的差異,是在足夠熟練和專注的情況下,雙方是有條件作出對策的,所以格鬥遊戲不完全是盲猜。而過去最大的問題,就是格鬥遊戲太難讓新手學會博奕,外人看去就是combo為王,搓招難,就放棄吧。 街霸五在容納新手方面,其實都下過很多努力,包括減少每個角色招式數量,較寬鬆的combo 輸入時間,提供可錄影、重播、幀數檢視的練習模式。可惜搓招門檻始終也是讓很外行人放棄的原因。而街霸六,則提出一個很多人都提過的做法,但沒有廠商真的成功過的做法,那就是一鍵搓招與傳統搓招共存的做法。 玩家可以在對戰前,選擇新的【Modern Mode】(現代模式),然後享受以下功能便利。 簡易使出必殺技。通過 單一方向鍵+SP鍵使出不同的【必殺技】 單一方向鍵+SP+AUTO鍵使出不同的【OD必殺技】 單一方向鍵+SP+重攻擊鍵使出不同的【超必殺技】 攻擊力比較搓招或【Classic Mode】有下調 簡單使出連招。通過 不同的單一攻擊鍵+AUTO鍵 連打 使出三套特定的連技 攻擊力比較搓招或【Classic Mode】有下調 若要使用【輕、中、重必殺技】,仍需要使用傳統的搓招方式。 攻擊力回到100%。 對比【Classic Mode】,【Modern Mode】有些拳腳攻擊、必殺技的差異化版本無法使用。 例如Luke在MORDEN MODE中只可以使出後重拳,沒有後重腳。 例如Ryun在MORDEN MODE中只可以使出中旋風腿,沒有輕、重版本。 但依然可以打出大部份的搓招 + 連技。 當然,玩家可以選擇【Classic Mode】(傳統模式),一切按鍵都跟過去一樣,有輕、中、重之分。 筆者最欣賞的,就是這個【Modern Mode】的出現。因為它可以降底學習成功,但又不失公平性,讓新、老朋友可以打出一場有博弈味道的友誼賽。例如正面跳入攻擊,在過去的高端對局中,只能作為突襲的戰術,不能隨便跳。但在低端對局,正面跳入攻擊就經常是老手欺負新手的一個有效途徑。新手想要對策正面跳入,必需經過一個搓招,才能使用昇龍拳來穩定對空。但在【Modern Mode】,簡單一鍵昇龍,就可以代解威脅,雖然攻擊力變底,但正面跳入不能當是賴招使用,讓大家回到思考何時跳入的博弈問題中。 如果說【Modern Mode】只為新手當做過渡期而使用的模式,那就真的小看了它的設定。在遊戲正式推出後,意外地出現高端對局中使用【Modern Mode】,因為它可以提供快更的反應速度,可以彌補一些角色上的短處。 對筆者來講,【Modern Mode】最重要的並不是簡易必殺技。因為追求傷害量的情況下,搓招很必要的。筆者看上它的原因是它能有效地簡化Drive Rush的輸入,令到筆者可以更易地通過【延長攻擊手段】最得反應的時間。一般讀者可能不明白進攻方為何要反應,不是防守方才要做反應嗎? 在格鬥類遊戲中,大部份時間防守就是死按一個【後】或【下後】鍵就足夠,在街霸六當中,更因為有Over Drive、Drive Impact等系統,防守方有更多博奕下的對策方案。怎樣打穿敵人的防守,是進攻方要用腦的事,更因為如此,有些人選擇打後手,等對方出錯,反而很有利。 但進攻才是格鬥遊戲的重點,要走向高分層次,就必需要跨越【Hit Confirm】的障礙。經過【Hit Confirm】,若然連招中途就發現打不中對手,就以一個更安全的攻擊收尾;若然打中了,做使用更多資源打出更高傷害。提高自己【Hit Confirm】的反應能力,基本就是跟年齡作對。所以筆者就需要經過其他手段,例如:Drive Rush來延長自己的攻擊節奏,好讓反應不來的筆者有更多時間選擇打安全招還是全力攻擊。 下期,筆者會再聊一聊對戰機制的改進

Switch / Steam Deck / Mobile 使用體驗大比拼 (三)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3-12-14

上兩期,筆者從機身重量、續航性兩方面,對於遊戲機身便攜性的影響,今期最後一期,就從穩定性方面去討論,最後再做一個綜合影響。 沒有對比也就沒有傷害 - Mobile - Smart Phone 筆者所講的穩定性,其實就是正常運行一個遊戲,不會出現閃退的情況,讓你可以正正常常玩完一款遊戲。但因為Mobile原本是多用途機器,你玩著玩著,可以就要跳出遊戲回覆信息,但再次回到遊戲後,能不能正常運行的不知道。 大部份iOS遊戲,因為舊iphone機能限制,基本上跳出去後,都因為不夠RAM,回來後遊戲會重置。除非你打死不切換,否則一款遊戲沒有頻繁auto save功能,根本玩不下去。Android可能會好一點,有不同機型可以選擇,多一點RAM總是安全一點。 強行地用Linux運行Windows的黑科技 - Steam Deck 老實說,Windows已經不夠穩定,用Linux運行Windows Game,會比較穩定嗎?不過最幸運的是,Steam Deck有技術支援,更有社群支援,各遊戲經過Steam官方驗證,連續遊玩下閃退情況都很少。不穩定的原因,反而是Steam Deck主機本身。 在筆者遊玩的經驗中,待機後再打開,有一定機會率會整個遊戲閃退。這些問題在遊玩大作,特別是3A大作,會引來一個很不愉快的體驗。因為它們的auto save位置點一般都是以情節點來做考量,而以上班族來講,三步一待機的使用情境也很常見,那麼觸發閃退的機會率就很高。某次啟動會隨機引起閃退遊戲,真的欲哭無淚。 筆者也翻查過網上的資料,一年多前就有這個問題存在,而官方亦無法根治。筆者在寫稿的途中,還在測試坊間一些可能的補救方式,但因為時間不長,不敢說這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穩定發揮 - Switch Switch在穩定性真的無可挑剔,多次待機後都沒有太多問題。完全貼合它的市場定位:在家可以隨時在電視玩,出外也可以四處走。隨時隨地停,隨時隨地再開。最多最多都是遊玩實體卡帶時,因為接觸不良而閃退。但這些不可避免的,因為實體卡始終是物理型態存在,跟著Switch四處奔波,難免會出問題。但下載數位版,存放於SD卡就不會有閃退。至少SD卡不會像實體卡會經常替換,所以出問題的機會也較少。 綜合體驗 其實討論了幾個方面,筆者都從是省心遊玩的角度出發去討論。 Mobile在裝備上會最少煩惱,想最輕鬆出問,這個是不二選擇,但考慮玩非課金類遊戲就最沒有保障。 Steam Deck優點是移動堡壘,若你玩的是高性能需求的遊戲,你只能選它。但想隨時玩就未必做得到。 Switch 在重量和穩定性上面最有優勢,考量延續性體驗,這個是首選。

Switch / Steam Deck / Mobile 使用體驗大比拼 (二)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3-12-12

上期,筆者為大家簡介機身重量對於遊戲機身便攜性的影響,今期,繼續從續航性方面去討論對於便攜性的影響。 依然是王者 - Mobile - Smart Phone 就如同重量一樣,續航性的理論值,依然是Mobile最優勝。單看電池容量,其實無能說手機最優,就算現在的iphone15,電池容量其實也比Switch, Steam Deck要低。能比得上的,可能只有iphone 15 Pro。但若果連同充電的方便性,Mobile是最易邊玩邊充的。一般來講,如果不以全效能去運行遊戲,Mobile是的電量是相當安心的。 但也如同重量一樣,續航性理論值,是Mobile最好,但不是安心長期遊玩的媒介。 一來,Mobile,一般都是用作社交通訊用,它的電量是分享給一整天使用的。一不小心遊戲時間長了,那天晚上可能就沒有電話用。除非大家想隨身攜帶奶媽(充電寶),但這是用重量來換取遊戲時間。所以筆者不會把它當作首選。 巨無霸 - Steam Deck 空有其名的巨無霸。在電池容量上,它是三者中最大的一款,但因為它對照的遊戲效能,是PS4/5、XBox One/X/S、PC等的大作上面。那些主機大作,對電量是極其大需求的,單憑散熱風篇的聲音,你就知道不秒。一般遊戲的預設畫面品質,就只夠1-2小時的遊戲。實在想延長,就必需要下調Frame Rate或是畫面品質。 玩消耗戰必選的設備 - Switch Switch預設電量不多,但因為畫面其實也不能要求太多,所以它的續航性不低。相比Mobile,Switch就是完完全全的純遊玩設備,也不需要筆者去刻意規劃電量。沒電?關機就好。待機也是單純的待機,不需要什麼定期連上Wifi、GPS,藍牙亦單純地為耳機及手柄使用。想更省電,就待機前就全數關掉就好。 綜合體驗 老實說,看完重量及續航性之後,Steam Deck主打市場明顯不是遊戲掌機,而是一台可以搬走的PC。你可以方便地整台電腦帶走,從自己家到公司,從公司去親友家。它的體型,比主機和Notebook要細,它的售價,也比一台Notebook要便宜。但想拿著玩?可能不會特別開心。 Mobile在重量及續航性綜合考量,其實很有競爭力。不過考量用途問題,否則你也很難安心用Mobile來玩遊戲。 老任的Switch,重量及續航性在初推出市場之際,筆者都不看好。但實用和對比之後,畫面效能和續航性控制得還不錯。

Switch / Steam Deck / Mobile 使用體驗大比拼 (一)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3-11-21

還記得很早開Blog之初,筆者一直都集中於主機遊戲評論。筆者不想放棄主機的主要原因是移動端難有一個款可以提供高品質的遊戲,不論PVE類型機還是PVP類型。 但逐漸地,各種遊玩動機,例如個人作息、方便性、遊戲品質,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經過漫長的時間,筆者最後亦都完全放棄主機,進入Portable Gaming時代。 筆者第一台便攜型機,就是PSV,不過因為已經停產,聊太多也沒有重要意義。但重提它的原因,主要一些操作體驗需要拿來做對比。那時的PSV,左右肩健各有一個,也就就沒有所謂的L2, R2 (ZL, ZR),左右有類比搖桿L3, R3,所以當時完全是一個比PSP的進階替代品。筆者也對PSV有很高評價,因為它的重量、續航性、軟件穩定性,都對得起筆者的期待。亦因此,筆者對於第一期的Switch,都認真失望。不過Switch最後卻成為筆者現今最支持的平台,這亦主要是因為它的重量、續航性、軟硬件穩定性。 今期算是第一期,筆者就先從Switch、Steam Deck、Mobile的重量、型狀,來影響它們的便攜性。也因為一些外置設備影響,重量、續航性、軟硬件穩定性自己都會互相影響。 最輕的一定別無他選 - Mobile 各大手機,在成型設計上,沒有預設手抦,所以一定是最輕的。但前題是你的遊戲對捽MON(搓玻璃)有做優化。現在很多競技手遊,已經發展出一套相對可以接受的捽MON設計,一些跨平台移植的PVE遊戲,亦都盡最大努力地加入附助機制援解捽MON下的不便。 但但但但,如果你需要真的最佳化操作體驗,Mobile配手柄的話,就不一定是最輕的選擇。在最入門的情況下,買一個很經濟的手柄,配上支架,你就可以把手柄、手機一起拿著玩。但問題是這會直接影響重量。最入門的選擇,手柄的重量通常都不輕。如果你配上一體式支架,手柄托著手機,就完完全全可以重過一台Swtich。有一些極致的手柄,可以很輕,合來會比Switch還輕。但這種很柄依然還有一個很大的天敵,就是不能與手機套共存。每次使用手柄,都要拆一次手機套。而手機套的設計,通常都是易裝難拆(這樣才能保證不便隨便跌出來),所以那怕你的手柄多輕,但每次你都要東攪西攪,便㩦性大打折扣。 結論是,若果你需要輕,而且即開即玩,你就要接受捽MON的選擇。你需要精準操作,就不能要求即開即玩。 巨無霸 - Steam Deck 如果大家有一直接關於外文媒體,有時候你會看到它們評價Steam Deck的重量為:「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 That is fake!!!!!!! 老實說「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只能在你沒有比較對像時才能說得出口。在配上外設手柄的手機情況下,我已經覺得重,怎麼可能這台Steam Deck不重?抱著這台Steam Deck到處走,真的不容易。你想通勤期間想拿出來玩玩而整天背著他,不能說是很化算。你連續拿著玩個三十分鐘,也不是很好受。 不過筆者依然會覺得它有存在價值,主要是它可以帶著PS4以上的品質遊戲到處走,那些重量,是可以接受的。魂系遊戲、Capcom動作遊戲,也只有Steam Deck才能提供。想到處可以刷一場爽快的動作遊戲,有60fps,聲畫特效都打開,那是多麼美好的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因為快餐打個兩、三場,也不過十五分鐘,電量不是筆者最大的問題。它預設的手柄按鍵也夠用。所以筆都會把它排在手機更高的評價。(據說其他Windows掌機,更重、更耗電,很難想像它們還是走便攜路線) 結論:重,但可以滿足你的聲畫需求。 中規中矩 - Switch Swich在預設配件的性況下,不重,除非你拿著玩超過一小時。Switch平常最多人投訴的是Joy-Con手感問題。筆者覺得這是官方的一個合理選擇,對比PSV,什至更舊的設備,Joy-Con不算手感差。最影響體驗的,其實是它易壞的問題。大家聽得最多的,是它搖桿的漂移問題。但其實還不止,手柄充電、接觸配對,都是可能出現問題。但老實講,手柄屬於消耗品,再加上Jon-Coy的內部的設計比同等體量的手柄要複雜,如果兩年換一套Joy-Con,不能說是不合理的。 扣除Joy-Con的成本差異性後,基本上它的重量很適合隨身攜帶,而且手感可以接受,它也有齊各個功能健、陀螺儀,在極致的體形下做出全功能的手柄,玩動作遊戲也是可以接受的。加下可拆性,就算壞了手柄,不用整台送修也是一個優點,找第三方手柄也是一個選擇。 結論,在於通勤的情況下,在原裝的情況下,就極快地從待機到進入遊戲,那是極重要的一件事。而且重量不重,每次帶著四圍走都不是問題,這也是它的面對碎片化時間之下,還能有高開機率的原因。 (最後筆者選了一套重量、價錢都合理的第三方手柄,它主要是不能當成無線手柄使用。但價錢便宜,而且手感更好,而且重量不會暴升。) 重量的綜合體驗 由可接受的重量範圍,Switch的便攜性最高,其次就是mobile,但在衡量重和按鍵的操作性,Steam deck 比mobile讓筆者更有遊玩的意欲。 下期,筆者會再從續航性方面去討論對於便攜性的影響。

今時今日,課金手遊值得遊玩嗎?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3-10-20

原本筆者想做一個掌機遊戲 - Switch,Steam Deck, Mobile Phone的詳細對比,但最近手機的手遊真的讓筆者有太多感受,所以筆者先直接聊一聊遊戲機制問題。 說實話,手機 - Mobile Phone這個載體,一定是受眾最廣的。非競技類免費/課金遊戲讓大家最開心,下載不用錢,開局刷首抽,不課也開心。而對於鍾情遊戲,用課金買資源,理應亦是符合輕、重不同情度的玩家。走一次性買斷路線的遊戲,也適合無網路情境。 免費/課金遊戲又分兩大類,一些是買消耗道具,提供提示或額外資源,一些就是抽獎制,把某些特別資源限制在低機率的彩池當中。以最近的Monster Hunter Now為例,就是走前者路線。可以買回復藥或增加素材的道具,供特殊情境使用。以星穹鐵道為例,就是抽獎制,某些特別角色需要從彩池中抽出。 Monster Hunter Now鼓勵大家走出門,多去一些不同的地方,原意是好的。星穹鐵道設定階段等級上限,讓特殊角色跟普通角色差異有個限度,原意也是好的。上述兩個例子,都是鼓勵大家享受遊戲基礎玩法,不需要每一刻都想著課金問題。而筆者心中的強烈反轉點,亦是因為玩了這兩款遊戲,才爆發出來。 手遊發商始終要找到收益的來源,所以通過設計一些心理關口,等玩家忍不住的時候,就課金下去。營運需要金錢,合理回收成本,大家都應該可以理解。筆者對於之前一款競技手遊,也本著支持支持的態度,去課金兩三輪。因為遊戲課金目的很明確,就是提前解鎖指定角色。筆者課出去,亦玩到想玩的角色,大家都合乎預期。 但問題是MHN和星穹,雖然看似課也能玩,但實際上,兩者玩下去都很痛苦。MHN的資源囤積速度很慢,選錯武器走錯開發路線,想換武器就得花相當大的時間成本。即使課金,也不能取得指定武器素材,也不能指定出現的魔物,使課金的確定性變得很低很低。 星穹也類似,遊戲原本就有每日取得資源上限。課金可以抽多個角色,但無法讓你重塑角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你不單要考慮養那個角色,還要考慮養哪個技能,壓力也真大。到後來,可能你更在意資源收益,去猛翻功略找養成策略,而不是去研究過關機制。 這還引伸另一個問題。我課金,為了更好地享受遊戲,隨時想玩就玩,忙的話,就先不玩,有時間,就多玩玩,但上述兩遊戲都不行。MHN課金道具染色球,亦需要玩家無時無刻打開遊戲,在指定的時空標記魔物。有空想多打兩場?不行。星穹的課金模式還有分一次性和月票制。月票制雖然每日資源變多,但你若很忙,沒時間玩,那天的資源就會浪費掉。之後即使你很閒,也不能多玩。 或者有人會說,無限課金不就解決問題了嗎?但這樣的話,筆者寧願支持買斷制遊戲,至少一次性付費之後,不論怎樣重塑,也是在連續的時間內可以重來的事,再加上對機制上的熟習,多次重塑的時間會會更短。 即使講了這麼多的不是,上述兩遊戲還是相當出色的。MHN以動作遊戲規格來看,是非常能發揮手機的便攜性同時能以最直觀的方式去實作動作遊戲的刺激感。星穹的聲畫演出絕對是上上成,回合制戰鬥並不讓玩家覺得沉悶。但兩遊戲的問題就是課金收益讓人蛋疼非常。 或許,之後筆者還是會出一篇掌機遊戲大評比,但可能課金手遊就不在對比範圍裏面,能比的就只有一次性付費遊戲

Design Pattern: Observer / Subscribers - Push vs Pull

手機‧電玩
MacauYeah・2023-09-29

相信一般入行IT不久的朋友,都會知道IT系統更新時,有推和拉(push、pull)兩種方式。特別是Programer,對於觀察者模式又或者是訂閱者模式(Observer / Subscriber )會有更多的使用經驗,例如:OS programing要處理event bus,Mobile App要做的推送通知(Push Notification)。 但一般來說,很少人討論推和拉(push、pull)的問題,筆者就著一些踩過的坑來說說差異。 首先,在一個通訊相對穩定的系統中,Push、Pull都很好用。例如同一個OS內,它的socket或pipe可以看作很穩定,可以假設那些要廣播的消息可以正常傳遞出好。但好用歸好用,這個模式對於越來越複雜的交互系統都有一個無法明確處理的問題:怎樣去處理觀察者/訂閱者自己的操作失敗問題。 對於非IT行業的讀者來說,只要你接觸過手機即時聊天程式(IM,如whatsapp, wechat, facebook messenger)應該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你收到OS提示通知,但打開聊天程式卻看不到新的對話內容;又者是你連續收到多個同一個內容的提示通知,那怕你已經讀過了。這些都代表了,手機端當初時沒有好好即時回應是否已經操作成功,不需要重複通知的問題。有可能是手機當時掛了,也有可能是網絡不太好。 上述的例子,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影響不太。因為重複收到訊息,又或是漏了訊息,也不會怎樣。但對於業務系統,例如定期收費,多收一次又或是少收一次,都會引起某部份關係者的不滿,即使事後有退費機制,但有些匯率問題,始終會有差異。在傳統架構上,有規模的公司系統都可能會使用內部的中央資料庫等做交易(transaction)管理,整個過程,都要嚴謹地記錄廣擴是否成功、觀察者自己的操作是否成功。 在近代,分散式系統又或是微服務的出現,令上述的中央資料庫無法實行。如何好好地重新定義好Transaction管理,就是一大挑戰。筆者最近亦實作了一個要在微服務的上廣播的觀察者模式,但雪上加霜的是,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廣播的消息沒法保證可以正常傳遞出好。觀察者/訂閱者可能已經正常收到消息,也做了相應的操作,只是來不及回應,網路就斷了。這令重複發送信號的可能增加了。 如果說,要以平民的方式去實作這類廣播,Pull會比較有大的容錯。廣播者只是通知觀察者/訂閱者來拉資料,保證廣播當時的資料量可以盡量地少。廣播者開放盡量大的查閱權,觀察者/訂閱者可以自由決定事後更新要取得的資料量。但這樣每個觀察者/訂閱者都要重做一次同步機制,不過好處是,主動權在於他們自己手上。 相對地,Push的容錯就低一點,但要付出的成本也跟Pull差不多。因為網路環境,大家要重現一個基於TCP/IP而有commit/rollback的難度較大。當網路出現斷線,廣播者無法確定是否需要重做。在重複收到訊號時,最後還是需要觀察者/訂閱者來決定怎樣處理重複記錄。但比Pull好的是,Push可以限制單次訊號的傳送量,也可以確保觀察者/訂閱者一定收到特定的記錄。 上述就是筆者在這一年來遇過的坑,如有什麼不足,很歡迎大家一起來作更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