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香港原創大型音樂劇<頂頭搥>觀後感
一直聽說香港話劇團曾有一齣大型原創勵志音樂劇<頂頭鎚>,依照香港球員曾為中國在國際球壇上力爭上游的真人真事改編,口碑很好,演出以來一直好評如潮,口碑卓越,亦曾囊括香港4大舞台劇獎項,包括最佳整體演出、最佳創作音樂、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以及十大最受歡迎製作。
之前兩次公演蘇蘇也沒機會欣賞,早前正是蘇蘇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未留意這齣音樂劇將要在香港文化中心第三度公演時,驚喜收到香港話劇團和香港著名作詞人岑偉宗老師的邀請,受寵若驚呢!
開場前,很開心在前台碰上很多前輩和好朋友。
蘇蘇懷著期待的心情,親身去經歷這個香港舞台劇界其中一個大製作。
故事從一個足球開始,一個以堅持夢想衝出香港的足球員故事。
1936年,中國八年抗戰之前,香港大坑一條小漁村有八名熱愛足球的年青人,在「亞洲球王」、香港足球員李惠堂的帶領之下,與中國球員組成中華民國足球隊,成為中國足球史上,首支比賽隊伍遠赴德國參加栢林奧運會。
在街上踢足球的攤販窮小子開滿 (劉守正飾) 遇上南華會球隊隊員有錢少爺家振 (王維飾) ,本來互看對方不順眼、互生矛盾,但他們不打不相識,透過足球逐漸建立起惺惺相惜的友誼,如此情節,其實頗吸引。
在這生活簡樸、物質匱乏的時代,開滿一直夢想要成為足球員,但他的人生頗戲劇化,父親的小販檔所在地因為被政府立令清拆用作起建英皇道,妹妹跟日本僑生男友遠走台灣,女友因為決定去上海抗日而分手,後來跟家振建立的友誼與球場上的默契,也因為家振家中巨變而被迫退出球隊,開滿的人生波折重重,但最後還是振作過來,憑藉信念,排除萬難,走到奧運場上,與其他國家的代表隊一決高下,為理想奮鬥。
此劇集合近60位演員及樂師的現場演出,十分震撼。回家後細看場刊,原來參與演奏的共有21位樂師,包括有西方管弦樂的,還有二胡、琵琶等中國樂器一同演奏多首由音樂劇金牌組合高世章老師作曲、岑偉宗老師填詞的原創樂曲,交織出的現場音樂更有層次感,讓故事更具感染力。
高老師和岑老師曾攜手憑電影《如果‧愛》的〈十字街頭〉一曲獲台灣金馬獎、及電影《大上海》的〈定風波〉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他們絕對是金牌拍檔。
有數幕讓蘇蘇到現在的印象還是深刻的,獨愛那條英皇道前身的攤檔街的佈景,讓人緬懷的小販檔,人情味濃厚,這是從前年代所擁有鄰里守望相助的溫暖,而那棵大樹很有氣勢但又有安全感。
另一幕將舞台變身為衣香鬢影的上流社會夜總會,曾經熟悉的光怪陸離有錢人嘴臉,真是拍案叫絕,也是那個年代香港的真實寫照。
還有講述球隊往東南亞與其他球隊比賽以籌募去德國參加栢林奧運會經費,用一首長達10多分鐘的樂曲,以旋轉舞台、形體動作等讓觀眾意會足球比賽,很清晰啊!
編劇及導演陳敢權老師利用這齣關於1936年的真實足球故事帶出親情、愛情、友情、以及愛國之情,讓觀眾重溫了從前舊有年代的情懷。
無疑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兩位男主角以及其他演員演繹也相當討好,劇中足球員拚命在球場上追逐理想,見證了30年代香港人為理想的拚搏精神外,在演員用心的演出與多達20首原創歌曲的互相配合下,讓蘇蘇從中也曾被感動過。上半場舞臺節奏感覺一氣呵成,無論是演員走位的流暢度,抑或是佈景,還是原創歌曲無一不讓蘇蘇看得嘩然,但下半場感覺有點趨向歸於平淡。
個人以觀眾角度認為,如果歌唱部份稍為改進就更完美,另外由於故事枝節太多,也過於戲劇化,有關抗戰的內容也著墨不少,以致故事主題被模糊了,說服力反而減弱了,我曾一度以為我正在看有關抗日戰爭的舞台劇呢,幸好最後將我的焦點拉回來了。
不過好像足球是圓的一樣,劇中帶出世上從沒有不可能發生的事,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嘗試的決心和努力付出的堅持。
*劇照來源: 香港話劇團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