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澳門教育家陳康妮: 芬蘭是一個以教育著稱的國家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1-28

芬蘭是一個以教育著稱的國家,它的學生在國際評比中經常名列前茅,而且學生的壓力也相對較低。芬蘭的家長教育有什麼特色呢?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兒童做家務的能力。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介紹芬蘭家長教育的特點和方法,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芬蘭的家長認為,做家務不僅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學習。做家務可以讓兒童養成自理、合作、尊重、耐心等良好的品格,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用技能。以下是一些做家務的好處:自理:做家務可以讓兒童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例如整理房間、收拾衣物、清洗餐具等。這些技能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自信和獨立。合作:做家務可以讓兒童學會與家人合作,例如分配任務、協調時間、互相幫助等。這些技能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的社交和團隊中更加和諧和有效。尊重:做家務可以讓兒童學會尊重家人的工作,例如感謝父母的付出、理解家人的困難、尊重家人的意見等。這些技能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中更加友善和寬容。耐心:做家務可以讓兒童學會耐心的態度,例如堅持完成任務、忍受不愉快的過程、接受不完美的結果等。這些技能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的挑戰和困境中更加堅強和積極。創造力:做家務可以讓兒童學會創造力的思維,例如嘗試不同的方法、發現新的可能、創造新的價值等。這些技能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的創新和發展中更加靈活和突破。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家務可以讓兒童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分析問題的原因、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實施問題的改善措施等。這些技能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高效和成功。實用技能:做家務可以讓兒童學會實用的技能,例如烹飪、縫紉、修理等。這些技能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方便和節省。怎麼讓孩子做家務?芬蘭的家長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重視兒童的自主性和選擇權。家長不會強迫兒童做家務,而是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怎麼做,什麼時候做。這樣可以讓兒童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而不是被動的服從者。家長也不會過分地批評或表揚兒童的家務表現,而是讓他們自己評估和反思。這樣可以讓兒童培養自信和自我激勵的能力,而不是依賴外在的獎懲。以下是一些讓孩子做家務的方法:根據兒童的年齡和能力,給他們合適的家務任務。例如,幼兒可以幫忙收拾玩具、擦桌子、餵寵物等;小學生可以幫忙掃地、洗衣、做簡單的飯菜等;中學生可以幫忙拖地、燙衣、做複雜的飯菜等。給兒童一些選擇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做哪些家務,以及怎麼做。例如,可以讓兒童選擇自己喜歡的家務,或者讓他們選擇自己的家務時間和方式。給兒童一些指導和支持,讓他們學會做家務的技巧和要領。例如,可以教兒童做家務的步驟和注意事項,或者提供一些工具和材料。給兒童一些鼓勵和肯定,讓他們感受到做家務的樂趣和價值。例如,可以稱讚兒童的努力和進步,或者表達對兒童的感激和信任。給兒童一些反饋和建議,讓他們改進和提高做家務的效果和品質。例如,可以指出兒童的錯誤和不足,或者提供一些改善和優化的方法。芬蘭家長教育的三大原則芬蘭家長教育的特色和方法,都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則:平等:芬蘭的家長認為,兒童和成人是平等的,他們有同樣的權利和責任。因此,家長不會以權威的姿態命令或管制兒童,而是以合作的態度溝通或協商兒童。信任:芬蘭的家長認為,兒童是可信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因因此,家長不會以權威的姿態命令或管制兒童,而是以合作的態度溝通或協商兒童。信任:芬蘭的家長認為,兒童是可信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因此,家長不會以懷疑的眼光監視或干預兒童,而是以支持的方式指導或鼓勵兒童。尊重:芬蘭的家長認為,兒童是獨立的,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需求。因此,家長不會以強制的手段改變或忽視兒童,而是以理解的心態聆聽或回應兒童。

澳門教育家陳康妮:如何培養澳門幼兒領導力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1-28

如何培養澳門幼兒領導力 領導力是一種能夠影響和激勵他人,共同實現一個目標或解決一個問題的能力。領導力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態度和品格。領導力是一種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能力,而不是一種天生或固定的特質。領導力的培養應該從幼兒階段就開始,因為幼兒階段是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發展階段,它影響著人的認知、情感、社會、道德等各方面的發展。培養幼兒的領導力,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自尊,增強自我控制和自我效能,激發自我動機和自我成長,提高自我認識和自我表達,增強解決問題和應對壓力的能力,擴展社會關係和社會責任,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 那麼,如何培養澳門幼兒的領導力呢?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和建議: 給予幼兒機會和挑戰:讓幼兒參與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活動,如遊戲、故事、藝術、科學、音樂、運動等,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並面對不同的困難和問題。在活動中,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和選擇,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決定自己的角色和行動,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和風險。在活動中,給予幼兒一定的指導和支持,讓他們能夠獲得必要的資源和信息,並給予他們及時的回饋和建議,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索。 給予幼兒認可和肯定:在活動中,給予幼兒認可和肯定,如表揚幼兒的努力和進步,肯定幼兒的成就和貢獻,分享幼兒的成功故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並增強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尊重和關懷,如尊重幼兒的選擇和決定,關懷幼兒的感受和需求,用同理心和鼓勵的語言來支持和引導幼兒,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被愛,並增強自己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效能。 給予幼兒模範和榜樣:在活動中,給予幼兒模範和榜樣,如展示自己的領導才能,如自信、創新、溝通、合作、學習等,讓幼兒能夠觀察和學習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並嘗試模仿和實踐。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其他的模範和榜樣,如介紹一些有領導才能的人物,如歷史人物、名人、英雄、偶像等,讓幼兒能夠了解和欣賞他們的故事和特質,並嘗試效法和學習。 給予幼兒反思和評價: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反思和評價,如引導幼兒思考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如自己做了什麼?自己學到了什麼?自己感覺如何?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嗎?等等,讓幼兒能夠審視和改進自己的表現,並提高自己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表達。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其他的反思和評價,如讓幼兒聽取和理解他人的觀點和需求,如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他人對自己的感受和期望,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和支持等等,讓幼兒能夠建立和改善自己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責任。

陳康妮:如何培養學生的領導才能?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1-06

領導才能是指一個人能夠影響和激勵他人,共同實現一個目標或解決一個問題的能力。領導才能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態度和品格。領導者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 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敢於承擔責任和風險,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創新:具有開放和好奇的心態,願意嘗試新事物和新方法,善於發現和創造機會和解決方案。 溝通:能夠清楚和有效地傳達自己的信息和意圖,並聆聽和理解他人的觀點和需求,建立良好的關係和信任。 合作:能夠與不同的人合作,尊重和欣賞他人的差異和貢獻,共享資源和信息,協調行動和分工。 學習:具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和習慣,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表現,並從他人的經驗和反饋中學習。 作為教師,你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領導才能: 給予學生機會和挑戰:讓學生參與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活動,如課堂討論、小組項目、社區服務、學生會等,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並面對不同的困難和問題。 ,給予學生支持和指導:在活動中給予學生適當的支持和指導,如設定明確的目標和期望、提供必要的資源和信息、給予及時的回饋和建議、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等。 給予學生認可和肯定:在活動中給予學生認可和肯定,如表揚學生的努力和進步、肯定學生的成就和貢獻、分享學生的成功故事等。 培養學生的領導才能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通過以上方法,你可以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領導潛能,並為未來做好準備。 陳康妮Miss Chan Connie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工商管理學士澳門教育家澳門教育專欄作家澳門教育學作家:澳門教育創新澳門國際培訓師(創新創業/全球職涯發展師)澳門兒童文學作家澳門斷捨離學會主席

全球教育創新|陳康妮:啟發讀者對未來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0-24

全球教育創新是指在教育領域中,採用新的理念、方法或技術,以提升教育質量、效率或公平性的行為。全球教育創新的新聞不斷涌現,展現了各國教育工作者和學者的創意和實踐。以下是一些近期的全球教育創新新聞的摘要: 全球最大教育獎項「一丹獎」2023年得獎名單揭曉。一丹獎是由香港的一丹獎基金會設立的全球性教育獎項,旨在表揚對教育研究和發展有卓越貢獻的人士。2023年度的「一丹教育研究獎」得主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Michelene Chi教授,她提出了「ICAP認知科學理論」,將學習方式分為互動、構建、主動和被動四個類別,幫助教師設計更有效的課程和教學活動。「一丹教育發展獎」得主是University of the People創辦人Shai Reshef,他創立了全球首間非牟利、免學費、受美國政府認可的網上大學,主要為弱勢群體提供計算機科學和工商管理等專業的優質高等教育。 全球教育創新大賞 台灣四件傑出案例獲獎2。全球教育創新大賞是由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與芬蘭教育創新組織合辦的徵選活動,旨在表揚華文地區的教育創新者。在近百件參賽作品中,評選出蘊含生涯價值力的七件傑出案例,其中四件來自台灣。這些案例包括:「VR/AR科技應用於地理教學」、「以遊戲化設計提升學生英語能力」、「以社群媒體推廣閱讀素養」、「以實境模擬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等。 翻轉教育:OECD 2022最新報告:形塑未來教育的全球趨勢3。OECD是一個國際性的政府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間的合作與發展。OECD在2022年發布了《2022年形塑教育的趨勢》(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22)報告,檢視了全球主要的經濟、政治、社會與科技趨勢,對於從早期學齡到終身學習等教育層面的影響。報告指出,未來教育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多元化和包容性,即如何讓不同背景、能力和需求的學習者都能獲得公平和優質的教育機會。第二是數位化和創新,即如何利用數位技術和資源,提升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並培養學習者的創造力和批判思考。第三是永續發展和全球公民,即如何讓學習者關心全球性的議題,如氣候變遷、貧窮、人權等,並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行動力。 以上是一些全球教育創新新聞的摘要,希望能讓讀者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教育領域中的創新理念和實踐,並啟發讀者對未來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陳康妮Miss Chan Connie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工商管理學士澳門教育家澳門教育專欄作家澳門教育學作家:澳門教育創新澳門國際培訓師(創新創業/全球職涯發展師)澳門兒童文學作家澳門斷捨離學會主席

斷捨離學會25日舉辦個人成長工作坊 歡迎澳門市民參加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0-24

澳捨離10月25日晚上7:30分舉辦個人成長工作坊。歡迎澳門市民參加: 斷捨離是一種由日本瑜伽師沖正弘提出的生活理念,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這種理念被認為可以幫助人們減少生活中的負擔和壓力,提升自我認識和自我區分,增加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家庭系統是一種以婚姻、血緣、收養、同居等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單位; 家庭系統中的成員彼此相互影響,形成一種情感連結和互動模式; 家庭系統也會受到外在環境和文化的影響,產生變化和適應。 那麼,斷捨離與家庭系統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斷捨離可以幫助人們提高自我區分的程度,也就是區分自己的理智和情感,不受他人或物品的牽制; 這對於家庭系統中的成員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因為它可以讓他們在保持親密關係的同時,也能保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不會過度依賴或反抗家庭系統; 這樣可以減少家庭系統中的衝突和矛盾,增加溝通和理解,促進家庭系統的和諧與健康;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斷捨離可以幫助人們實踐理性消費,也就是在購買物品前思考是否真的需要,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這對於家庭系統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資源管理,因為它可以讓家庭系統節省時間、空間、金錢等資源,避免浪費和囤積; 這樣可以提高家庭系統的生活水平和滿足感,也可以減少對外部環境和文化的依賴或追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斷捨離與家庭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通過實踐斷捨離,我們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品質,也可以改善自己與家庭系統中其他成員的關係和互動,進而提升家庭系統的功能和幸福感。

斷捨離與個人成長之關係 放下過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0-19

你是否曾經感到自己的生活太過複雜和混亂?你是否曾經想要擺脫過去的陰影和束縛?你是否曾經渴望自己的未來更加明亮和美好?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麼你可能需要嘗試一種叫做斷捨離的方法。 斷捨離是一種簡化生活的方法,意思是斷絕不必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物品,離開對自己不利的環境。斷捨離不僅可以讓我們的空間更寬敞、整潔,也可以讓我們的心靈更清爽、自由。斷捨離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壓力、提高效率、增加幸福感 斷捨離也可以促進我們的個人成長,尤其是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的成長。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它對我們的性格、價值觀、信念、行為等有很大的影響。然而,原生家庭並不一定都是健康和正面的,有些原生家庭可能存在著暴力、虐待、冷漠、過度保護、控制等問題,這些問題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傷痕和陰影,影響我們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因此,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原生家庭進行一次斷捨離,也就是放下過去,走出陰影,創造自己的未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否定或忘記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是要正視和接受自己的過去,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實現斷捨離與原生家庭: 斷:意識到自己與原生家庭之間存在的問題和衝突,並決定改變自己的狀態和態度。這需要我們有勇氣和決心,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和自愛。 捨:釋放自己對原生家庭的執著和依賴,並放下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怨恨和期待。這需要我們有寬容和謙卑,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自由和自主。 離:距離自己與原生家庭之間不健康和負面的影響,並建立自己與原生家庭之間健康和正面的關係。這需要我們有智慧和技巧,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尊重和溝通。 通過斷捨離與原生家庭,我們可以從過去中解放出來,並開始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價值,並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我們可以與自己和他人建立更深刻和更美好的關係,並享受更豐富和更幸福的生活。 斷捨離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成長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釋放自己的負擔,發揮自己的潛力,創造自己的幸福。讓我們一起開始斷捨離吧! (澳門斷舍離學會 供稿)

澳門教育政策|陳康妮:學習芬蘭如何「搶救」教育?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0-17

芬蘭的教育制度一直被視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之一,其學生在國際能力評估中屢創佳績,其教師也享有高度的尊重和自主權。然而,近年來,芬蘭的教育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學生的學習成就下滑,教師的壓力增加,社會的期待和需求也發生了變化。2023年6月,芬蘭右派保守新政府上台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政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作為一個與芬蘭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地區,澳門是否可以從芬蘭的教育改革中汲取經驗和啟示?本文將分析芬蘭教育改革的背景、內容和目標,並嘗試對澳門教育政策提出一些建議。芬蘭教育改革的背景 芬蘭教育改革的背景主要有三個方面:國際競爭力的下降、社會結構的變化和教師職業的危機。國際競爭力的下降 芬蘭學生在國際能力評估中的表現一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自2000年起,芬蘭學生在OECD組織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連續三屆位居前茅,尤其在閱讀、科學和數學方面表現出色.然而,從2009年開始,芬蘭學生在PISA中的成績開始下滑.2018年,芬蘭學生在閱讀方面排名第六,在科學方面排名第四,在數學方面排名第十三.雖然這些成績仍然高於OECD平均水平,但與過去相比已經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除了PISA之外,芬蘭也參加了其他國際能力評估,例如“國際小學數學與科學研究”(TIMSS)和“國際初中讀寫能力進展研究”(PIRLS)。這些評估主要測試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在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水平。根據2019年TIMSS和PIRLS的結果,芬蘭四年級學生在數學方面排名第十二,在科學方面排名第十五,在閱讀方面排名第十一;八年級學生在數學方面排名第十,在科學方面排名第八。這些成績也顯示了芬蘭學生在基礎學力方面的不足和下滑。 國際能力評估的成績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影響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形象和競爭力。芬蘭政府和社會對於學生在PISA等評估中的下滑感到擔憂,認為這是芬蘭教育質量下降的警訊,也是芬蘭未來發展的隱患。因此,提升芬蘭學生在國際能力評估中的表現,成為芬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動機。社會結構的變化 芬蘭社會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例如人口老齡化、移民增加、多元文化發展、數位化轉型等。這些變化對於芬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需求。 首先,人口老齡化導致了勞動力短缺和社會福利負擔加重。根據統計,2019年,芬蘭65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的22.4%,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6.8%。與此同時,15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佔總人口的16.2%,預計到2030年將降至15.6%。這意味著芬蘭未來需要更多具備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勞動力,以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因此,提高芬蘭年輕人進入高等教育和就業的比例,成為芬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其次,移民增加導致了社會多元化和文化差異。根據統計,2019年,芬蘭有約40萬外國出生或外國背景的居民,佔總人口的7.3%。其中最多來自俄羅斯、愛沙尼亞和伊拉克。這些移民和難民帶來了不同的語言、宗教、風俗和價值觀,也給芬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如何幫助移民學生學習芬蘭語或瑞典語,如何促進移民學生與本土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如何尊重移民學生的文化背景和信仰自由等。因此,加強移民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成為芬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最後,數位化轉型導致了知識更新和技術革新。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普及,數位媒體、人工智能、雲端運算等數位工具和平台,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也改變了教學和學習的方式和內容。例如,芬蘭在2016年推出了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其中一個重點是強調數位素養的培養,包括數位資訊處理、數位溝通和協作、數位創造和表達、數位安全和道德等。此外,芬蘭也積極推動數位化學習環境的建置,例如提供免費的電子書籍、電子學習平台、線上評量系統等,這些措施旨在提升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和素養,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因此,跟上數位化時代的步伐,成為芬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策略。 澳門學習芬蘭如何搶救教育 從芬蘭教育改革的背景、內容和目標,我們可以看到,芬蘭教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國際和社會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創新的。芬蘭教育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危機的。芬蘭教育之所以能夠保持其優秀和領先的地位,是因為它有一個清晰和堅定的願景,那就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高質、幸福的教育,培養他們成為具備21世紀所需能力的公民。 作為一個與芬蘭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地區,澳門是否可以從芬蘭教育改革中汲取經驗和啟示?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澳門也是一個面臨國際競爭力下降、社會結構變化和教師職業危機的地區。澳門也需要提升學生的基礎學力、移民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數位素養和創意能力等方面。澳門也有一個追求優質、均衡、創新的教育願景。 因此,我建議澳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學習芬蘭如何搶救教育: 確保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機會,能夠接受良好的公立教育。這需要加強對弱勢學生和移民學生的支持,減少學校和班級之間的差異,提高學生進入高等教育和就業的比例。 強化教師的專業與信任。這需要提高教師的培訓水準,增加教師的自主權和責任感,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鼓勵教師進行專業發展和團隊合作。 讓教師和校長參與教育的各種面向,包括計畫、實施、評鑑、課程、評量、政策等。這需要建立一個開放、民主、透明的教育決策過程,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尊重各校特色,實現教育多元化。 促進學校、非政府組織、當地社群之間的合作,以發展社區導向的教育改革。這需要拓展學校與外界的聯繫,利用社區資源,增加學生與社會實際問題的接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養。澳門學習芬蘭如何搶救教育,不是要照搬芬蘭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找出適合澳門的教育改革路徑。我相信,只要有一個堅定的教育願景,有一個積極的教育行動,有一個共同的教育合作,澳門的教育就能夠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實現優質、均衡、創新的目標。 陳康妮Miss Chan Connie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工商管理學士澳門教育家澳門教育專欄作家澳門教育學作家:澳門教育創新澳門國際培訓師(創新創業/全球職涯發展師)澳門兒童文學作家澳門斷捨離學會主席

澳門斷捨離學會:歡迎加入! 2023年10月-12月工作坊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0-09

澳門斷捨離學會是一個致力於推廣斷捨離理念和實踐的非牟利組織,現在合共26000位澳門市民加入,成立於2019年,由一群熱愛生活和追求簡約的澳門市民組成。學會的宗旨是幫助人們清理身邊的物品,減少無謂的負擔,提升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和體驗斷捨離的好處,澳門斷捨離學會將於2023年10月至12月期間,舉辦三場工作坊,分別探討斷捨離與個人成長、斷捨離與輔導技巧、斷捨離與家庭治療的關係。工作坊將由學會的創辦人兼主席陳康妮女士主講,她是一位資深澳門教育家和生活教練,也是《澳門教育創新》一書的作者。 工作坊的詳細資料如下: 10月25日(禮拜三)晚上7:30 題目:斷捨離與個人成長內容:介紹斷捨離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並分享如何通過清理物品來釋放自己的潛能,實現個人目標和夢想。 11月22日(禮拜三)晚上7:30 題目:斷捨離與輔導技巧內容:介紹如何運用斷捨離的思維和技巧來進行有效的自我輔導和他人輔導,並分享一些實際的案例和心得。 12月13日(禮拜三)晚上7:30 題目:斷捨離與家庭治療內容:介紹如何通過斷捨離來改善家庭關係和氛圍,並分享如何協助家庭成員一起參與斷捨離的活動和遊戲。 工作坊適合任何對斷捨離感興趣或想要嘗試的人士參加,無需任何基礎或經驗。工作坊費用為免費,報名方式為在學會的Facebook專頁群組留言或私訊留言。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澳門斷捨離學會誠摯邀請您加入我們的工作坊,一起體驗斷捨離帶來的轉變和喜悅!

陳康妮:如何讓學生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茁壯成長(thrive)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0-06

澳门教育创新未来十年教育管理意见 澳門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際都市,面對全球化和科技發展的挑戰,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革教育,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 在這方面,可以參考本人的教育理念,過去致力於推動教育轉型和學生全人發展的教育領導,從學習設計和學校目的的角度,探討了如何讓學生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茁壯成長(thrive)。 我認為,茁壯成長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還關注他們的全人發展,包括他們在地球、社會、人際和自我四個層面的健康和幸福。這些層面相互影響,也與當前的環境、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問題密切相關。因此,教育需要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創新的學習設計,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創造力、合作能力、自主性、適應性和責任感等素養。 過去也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實踐案例分享予澳門,教育同工,展示了自己所培訓的教師如何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這個目的。例如,教師如何在校通過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或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讓學生參與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社會貢獻;該校通過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或無邊界學習(learn-as-you-go),讓學生利用各種平台和資源進行自主和協作的學習,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和終身學習;該校通過藝術、運動或戶外活動,讓學生發展他們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和情感素養(emotional literacy),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我認為澳門教育可以從這些案例中汲取啟發,並結合本地的特色和需求,創造出適合澳門的教育創新模式。例如,澳門可以利用其中葡雙語優勢,開展跨文化交流和合作項目,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能力;澳門可以利用其博彩旅遊產業資源,開展與產業相關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實習機會,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澳門可以利用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開展與本土文化相關的藝術教育和社區服務,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和公民意識。 我認為澳門教育創新未來十年的教育意見是,要以學生的茁壯成長為目的,以創新的學習設計為手段,以澳門的特色和需求為依據,以世界的趨勢和案例為參考,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為目標。這些觀點和案例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資料,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和實踐這個教育理念。 陳康妮Miss Chan Connie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工商管理學士澳門教育家澳門教育專欄作家澳門教育學作家:澳門教育創新澳門國際培訓師(創新創業/全球職涯發展師)澳門兒童文學作家澳門斷捨離學會主席

「斷捨離工作坊」吸引澳門市民參加 倡減負情緒提升生活品質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10-06

【《大灣區時報》消息】澳門斷捨離學會(Macao Declutter Association)於9月27日(星期一)在澳門新口岸區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客廳斷捨離工作坊」的活動,吸引多位澳門市民參加。活動旨在教導參加者如何利用斷捨離的理念和方法,整理和美化自己的客廳空間,提升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活動由澳門斷捨離學會主席陳康妮女士(Miss Connie)親自主持,她首先介紹了斷捨離的定義和原則,並分享了她自己實踐斷捨離的經驗和收穫。她說,斷捨離不僅是一種整理收納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和心理療法,可以幫助人們擺脫對物品的過度依賴和執著,減少負面情緒和壓力,重視內在價值和自我實現。 接著,陳主席透過互動環節分享幫助參加者明確自己對物品的需求和喜好,並學會放棄不需要的東西。陳主席表示,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的澳門市民認識和學習斷捨離的智慧,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提升個人和社會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澳門斷捨離學會是一個非牟利的社團組織,成立於2020年12月,旨在推廣斷捨離的理念和方法,並組織各種相關的活動和服務。目前該學會已有超過26000名會員,在Facebook上設有專頁和群組,歡迎有興趣的市民加入。該學會也在小紅書平台上註冊為社會服務組織,並接受各種形式的支持和合作。

陳康妮:未來教育與學校設計,從芬蘭教育理念中汲取啟發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09-26

澳門教育家陳康妮淺談海外教育理念:未來教育 Future of Learning and School Design 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重要基石,它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和變革。在這個快速變化和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創造出更適合未來的教育和學校,讓學習更加有效、有趣和有意義,讓學生更加自主、創新和合作,讓教師更加專業、自由和尊重,讓社會更加多元、公平和可持續。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芬蘭教育理念中汲取啟發。芬蘭是一個北歐的小國,但卻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測驗(PISA)等各項教育評比中屢屢名列前茅,被譽為全球教育的典範。芬蘭教育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理念、制度和實踐之上。以下是我從芬蘭教育中歸納出的九個關鍵要素,以及它們對於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 教育公平:芬蘭堅持每個孩子都有權利獲得優質的公共教育,不分家庭背景、國籍、語言、性別、能力等差異。芬蘭政府為每個學生提供免費的基礎教育(7歲至16歲),包括學費、書本費、交通費、午餐費等。芬蘭還提供免費的學前教育(6歲以下)和高中教育(16歲至19歲),以及低廉的大學教育(19歲以上)。芬蘭還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和服務,例如語言補習、母語教學、特殊教育等。芬蘭還鼓勵學生就近入讀最好的公立學校,而不是追求名校或私立學校,以減少競爭和階級分化。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致力於實現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高品質和多元化的學習機會,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或壓迫。我們應該關注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和特殊需求,並提供適合他們的支援和服務。我們應該減少學校之間的資源和水平的差距,並促進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教育自主:芬蘭賦予教育相關的各方很大的自主權,包括教育部、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等。芬蘭教育部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目標和指導原則,但不干預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地方政府負責分配教育資源和監督教育質量,但不強制實施任何標準化測試或評估。學校負責制定自己的課程計劃和發展策略,但不受任何排名或獎懲的影響。教師負責設計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評價方式,但不受任何規範或壓力的約束。學生負責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法,但不受任何分數或競爭的驅使。家長負責參與自己孩子的學習過程,但不受任何功利或焦慮的影響。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尊重和保障教育相關各方的自主權,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求,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和行動。我們應該建立一種基於信任和合作的教育文化,而不是基於控制和競爭的教育文化。我們應該鼓勵創新和實驗,而不是遵循傳統和規範。我們應該追求品質和意義,而不是分數和名次。 教育多元:芬蘭重視教育的多元性,鼓勵學生在不同的領域和階段進行多元化的學習。芬蘭課程涵蓋了七個核心領域,分別是語言與文化、數學與科學、社會與公民、健康與體育、藝術與文化、技術與實踐、跨學科主題等。芬蘭還提供了多種選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芬蘭還推行了項目式學習(PBL),讓學生通過跨學科、跨年級、跨文化的項目,來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並與社區和專家合作,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芬蘭還實施了多元智能理論(MI),讓學生發展自己在語言、邏輯、空間、音樂、身體、人際、內省等多種智能,並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學習。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尊重和發揮教育的多元性,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和階段進行多元化的學習。我們應該提供多種選擇和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我們應該推動項目式學習,讓學生通過真實世界的問題,來體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與社會和專家合作,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我們應該實施多元智能理論,讓學生發展自己在不同領域的潛能,並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學習。 教育整合:芬蘭重視教育的整合性,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層次和方面進行整合性的學習。芬蘭課程強調了跨學科主題的重要性,例如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創新與創業等。這些主題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要求學生運用不同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理解和處理複雜的問題。芬蘭還強調了跨年級、跨班級、跨文化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與不同年齡、背景、能力、興趣的同儕一起學習,並從中互相學習和支持。芬蘭還注重了跨校園、跨社區、跨國際的聯繫學習,讓學生與不同地區、文化、國家的人士交流和合作,並從中拓寬視野和增進理解。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重視教育的整合性,讓學生在不同的層次和方面進行整合性的學習。我們應該強調跨學科主題的重要性,讓學生運用不同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理解和處理複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強調跨年級、跨班級、跨文化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與不同年齡、背景、能力、興趣的同儕一起學習,並從中互相學習和支持。我們應該注重跨校園、跨社區、跨國際的聯繫學習,讓學生與不同地區、文化、國家的人士交流和合作,並從中拓寬視野和增進理解。 教育個性:芬蘭重視教育的個性化,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節奏和風格下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芬蘭課程允許學生在一定的範圍內,自由選擇自己的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進度,並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不同程度的深入和延伸。芬蘭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援,並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來適應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偏好。芬蘭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和動機,調節自己的學習態度和行為,並負責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重視教育的個性化,讓學生在自己的節奏和風格下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在一定的範圍內,自由選擇自己的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進度,並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不同程度的深入和延伸。我們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援,並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來適應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偏好。我們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感和動機,調節自己的學習態度和行為,並負責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 教育實踐:芬蘭重視教育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實踐性的學習。芬蘭課程強調了實驗、探究、創造、表演等動手動腦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知識、技能和價值觀。芬蘭還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各種興趣小組、社團、競賽、展覽等活動,並通過這些活動來發展自己在各方面的才能。芬蘭還推行了職業教育與培訓(VET),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可以接受職業技能的培訓,並通過實習、見習等方式,在真實工作場所中體驗職業生涯。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重視教育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實踐性的學習。我們應該強調實驗、探究、創造、表演等動手動腦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知識、技能和價值觀。我們應該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各種興趣小組、社團、競賽、展覽等活動,並通過這些活動來發展自己在各方面的才能。我們應該推行職業教育與培訓,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可以接受職業技能的培訓,並通過實習、見習等方式,在真實工作場所中體驗職業生涯。 教育反思:芬蘭重視教育的反思性,鼓勵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進行反思性的學習。芬蘭課程強調了自我評價和同儕評價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自己或他人的觀察和回饋,來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並根據評價結果來改進自己的學習。芬蘭教師也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和專業發展,通過參與教師社區、教師研究、教師培訓等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素質。芬蘭學校也定期進行內部和外部的質量保證和改進,通過收集和分析各種數據和信息,來評估學校的教育效果和問題,並根據評估結果來制定改進計劃和措施。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重視教育的反思性,讓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進行反思性的學習。我們應該強調自我評價和同儕評價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自己或他人的觀察和回饋,來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並根據評價結果來改進自己的學習。我們應該也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和專業發展,通過參與各種教育社區、教育研究、教育培訓等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素質。我們應該也定期進行內部和外部的質量保證和改進,通過收集和分析各種數據和信息,來評估教育的效果和問題,並根據評估結果來制定改進計劃和措施。 教育開放:芬蘭重視教育的開放性,鼓勵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開放性的學習。芬蘭學校的設計和佈局都體現了開放性的理念,學校的空間和設備都是靈活和多功能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和學習需求進行調整和變化。芬蘭學校的氣氛和文化也體現了開放性的理念,學校的規則和管理都是民主和參與的,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和意見進行協商和決定。芬蘭學校的關係和溝通也體現了開放性的理念,學校的師生、家長、社區等都是平等和尊重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和目標進行合作和交流。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重視教育的開放性,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開放性的學習。我們應該設計和佈置開放性的學校空間和設備,讓學校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和學習需求進行調整和變化。我們應該創造和維護開放性的學校氣氛和文化,讓學校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和意見進行協商和決定。我們應該建立和發展開放性的學校關係和溝通,讓學校能夠根據不同的需要和目標進行合作和交流。 教育全面:芬蘭重視教育的全面性,鼓勵學生在全面的視角中進行全面性的學習。芬蘭課程強調了全球公民素養(GCED)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對全球議題、多元文化、人權與責任等主題的學習,來培養自己在認知、情感、行動等方面的全球公民素養。芬蘭還強調了21世紀技能(21CS)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對批判思考、創造力、溝通、合作等技能的學習,來培養自己在解決問題、創新創業、領導管理等方面的21世紀技能。芬蘭還注重了幸福教育(WE)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對自我認識、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生活品質等主題的學習,來培養自己在心理、身體、社會等方面的幸福教育。 未來教育和學校設計的啟示:我們應該重視教育的全面性,讓學生在全面的視角中進行全面性的學習。我們應該強調跨全球公民素養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對全球議題、多元文化、人權與責任等主題的學習,來培養自己在認知、情感、行動等方面的全球公民素養。我們應該強調21世紀技能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對批判思考、創造力、溝通、合作等技能的學習,來培養自己在解決問題、創新創業、領導管理等方面的21世紀技能。我們應該注重幸福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對自我認識、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生活品質等主題的學習,來培養自己在心理、身體、社會等方面的幸福教育。 芬蘭教育理念是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為主、以質為先的教育理念,它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多元性、整合性、個性化、實踐性、反思性、開放性和全面性。這些理念不僅適用於芬蘭,也適用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適用於未來的教育和學校設計。我們應該從芬蘭教育理念中汲取啟發,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創新和改進,以創造出更適合未來的教育和學校。 陳康妮Miss Chan Connie 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工商管理學士 澳門教育家 澳門教育專欄作家 澳門教育學作家:澳門教育創新 澳門國際培訓師(創新創業/全球職涯發展師)澳門兒童文學作家 澳門斷捨離學會主席

澳門教育家陳康妮:淺談全球未來教育趨勢及創新案例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09-19

未來學習需要什麼改變?這是一個我們都應該關心的問題,因為教育不僅影響個人的發展,也影響社會的進步。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挑戰。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設計學習歷程,讓學習更加有效、有趣和有意義。 《OECD學習指南針2030》 “OECD學習指南針2030” (Learning Compass 2030) 一個指引性的框架讓持份者參考究竟未來應如何裝備學生應付世界急速變化的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全球未來教育趨勢及創新案例,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和參考。 全球未來教育趨勢 根據OECD 2021最新報告《回到教育的未來:經合組織關於學校教育的四種圖景》1,未來學校教育可能會出現以下四種圖景: 學校教育擴展(SCHOOLING EXTENDED):正規教育的參與繼續擴大,國際合作和技術進步支持更加個性化的學習,但學校教育的結構和過程仍然存在。 教育外包(EDUCATION OUTSOURCED):隨著社會更加直接地參與到公民教育中來,傳統的教育體系也隨之瓦解。學習通過更加多樣化、私有化和靈活的安排進行,數字技術是關鍵的驅動因素。 學校作為學習中心(SCHOOLS AS LEARNING HUBS):學校依然存在,但多樣化和實驗是常態。打開學校「圍牆」將學校與社區聯繫起來,有利於不斷變化的學習形式、公民參與和社會創新。 無邊界學習(LEARN-AS-YOU-GO):學習不再局限於特定的時間、地點或機構。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各種平台和資源進行自主和協作的學習,並通過可移動的證書和徽章展示他們的成就。 這四種圖景都有其優勢和挑戰,並且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改變。我們需要思考我們希望實現哪種圖景,以及我們需要做什麼來實現它。 創新案例 在全球範圍內,有許多創新案例可以啟發我們重新設計學習歷程。以下是一些值得關注的例子: 美國:High Tech High2是一所以項目為基礎的公立學校,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考、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學生通過跨學科、跨年級、跨文化的項目來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並與社區和專家合作,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德國:Evangelische Schule Berlin Zentrum是一所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私立學校,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信、責任和社會參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並與老師和同儕進行反饋和評價。學校還提供了各種課外活動,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才能和熱情。 上海:上海市第二十五中學是一所以創新教育為特色的公立學校,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校通過開設創新課程、建立創新平台、組織創新活動、推動創新文化等方式,讓學生在不同領域和階段進行創新實踐,並與社會資源和國際夥伴進行交流和合作。 以上是我對全球未來教育趨勢及創新案例的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嘗試和改進,我們就能創造出更適合未來的學習歷程。 陳康妮Miss Chan Connie 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工商管理學士 澳門教育家 澳門教育專欄作家 澳門教育學作家:澳門教育創新 澳門國際培訓師(創新創業/全球職涯發展師)澳門兒童文學作家 澳門斷捨離學會主席

澳門創新創業教育|陳康妮:以科學家精神尋找痛點並解決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3-09-13

以科學家精神尋找痛點,設計創新點子解決問題 澳門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面臨著許多社會和經濟的挑戰。在這個充滿機會和競爭的時代,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成為了當務之急。澳門的教育體系應該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並鼓勵他們尋找社會痛點,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首先,澳門的教育體系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家精神。科學家注重觀察、提問、實驗和分析。這種精神不僅適用於科學領域,同樣適用於創新創業。學生應該被鼓勵提出問題,思考解決方案並進行實驗。教育應該不僅僅是灌輸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澳門的教育體系應該鼓勵學生尋找社會痛點。社會痛點是指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需求,可以是環境問題、交通擁堵、醫療服務不足等等。學生應該被鼓勵觀察周圍的社會現象,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需求。他們應該意識到這些問題不僅是挑戰,同時也是機會。只有找到痛點,才能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澳門的教育體系應該提供學生設計創新點子解決問題的機會。學生應該被鼓勵思考和開發創新的點子,並將其應用於解決社會問題。這可能包括開展創業項目、參與創新競賽或與業界合作等。學生應該被鼓勵從理論到實踐,從構思到實現,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創新和創業的過程。 澳門的創新創業教育應該以科學家精神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應該被鼓勵尋找社會痛點,並設計創新點子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體系將有助於澳門培養出有創造力和創業精神的人才,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 在澳門,有一些潛在的創新創業痛點可以作為舉例,包括: 1. 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澳門是一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但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如旅遊資源的有效管理、文化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創新創業者可以尋找解決方案,例如開發智能旅遊科技應用、推廣可持續旅遊模式或提供獨特的旅遊體驗。 2. 教育科技的應用: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教育科技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澳門的教育體系可能面臨著教學資源不足、學習方式單一等問題。創新創業者可以設計和開發教育科技工具和平台,如線上學習系統、教育遊戲或虛擬班級,以提供更豐富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3. 社區資源共享:澳門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但資源分配不均衡可能導致某些社區面臨著資源短缺的問題。創新創業者可以提出共享經濟模式,例如社區共享園區、共享農場或共享交通服務,以促進社區資源的更有效利用和分享。 4.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澳門作為一個城市地區,面臨著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如廢棄物管理、能源使用效率和空氣品質等。創新創業者可以提出綠色技術和解決方案,例如可再生能源系統、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或環境監測技術,以實現更環保和可持續的發展。 這些只是一些澳門可能存在的創新創業痛點的例子,實際上還有許多其他領域和問題等待著有創意和創業精神的人們去發現和解決。通過科學家精神的激發和創新思維的激發,澳門的創新創業者有機會為社會帶來積極的變革和發展。 以下是一些澳門教育科技應用的例子: 1. 虛擬班級和遠程學習平台:隨著教育科技的發展,虛擬班級和遠程學習平台讓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與遠程教學。這些平台可以提供視頻課程、互動教學工具和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 2. 教育遊戲和模擬器:教育遊戲和模擬器是一種以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和學習的工具。這些遊戲可以幫助學生更輕鬆地理解和應用學科知識,並提供實踐和探索的機會。例如,有些教育遊戲可以模擬商業管理、科學實驗或歷史事件等情境,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和解決問題。 3. 在線評估和個性化學習:教育科技可以提供在線評估工具,用於自動化和個性化的學習評估。這些工具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求,提供定制的學習建議和反饋。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平台進行自主學習,根據自己的節奏和興趣進行學習。 4. 人工智能輔助學習: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於教育中,提供智能化的學習輔助。例如,智能教學助手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指導。此外,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用於開發智能對話機器人,用於回答學生的問題和解決疑惑。 5.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提供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學生可以通過虛擬現實頭盔或增強現實眼鏡,參與虛擬實境的學習場景,例如虛擬實驗室、歷史場景或遙距旅遊等,以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體驗。 這些只是一些澳門教育科技應用的例子,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還有許多新的創新應用可能出現。這些教育科技應用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豐富學習體驗,以及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創造力。 陳康妮Miss Chan Connie 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工商管理學士 澳門教育家 澳門教育專欄作家 澳門教育學作家:澳門教育創新 澳門國際培訓師(創新創業/全球職涯發展師)澳門兒童文學作家 澳門斷捨離學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