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特區

最新文章

git 分支整合問題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2-20

不知道大家的開發團隊、專案規模有多大,但只要系統或程式已發佈,同時又要做維護更新,git 庫都至少會有兩條分枝: 新功能 - main / feature 最新的穩定發佈版本 - Release / v1.x.x 最好的情況下,在開發完新功能之前,穩定版本都沒有需要緊急修正的地方,開發者可以專心開發新功能(main / feature)。然而這個情況並不能經常維持。 情況1:有Bug要馬上修正 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穩定發佈版本有瑕疵,可以經過小修小改來止血,由v1.x.x ⇒ v1.x.y,這些可能對用戶來說,是沒有太大感覺的改動。不過對於開發流程,就免不了由v1.x.y整合(merge)回main時,出現修改衝突的問題。 建議 若屬於日後不再需要的改動,不需於整合到main中, 當然什麼都不用做。但若屬於必要的更新,就需要早早整合到main中。整合雖然痛苦,但延後整合沒有好處。以筆者的經驗,每次整合時有衝突,而越早整合越有條件知道該取用自動混合的那個版本。以整合工具的語言來說,就是更容易的作出use mine / use theirs / edit。 情況2: 不同功能之間有衝突 上述情況1,已經算是可控的。主要因為穩定發佈版本都只會接受小修小改,大改都會直接在main中開當為新功能開發。當你有多個很重要的功能在不同時期被提出,而有些功能你沒有信心在下個發佈中提出,你就會選擇以獨立分支來實現不同的功能,最後選擇信心度高、權重也比較高的功能來發佈。這樣的好處是你可以有限時間先完成最必要的功能,但問題是多個功能分支之間,更容易地有衝突,後期也需要很廢心力地整合。 建議 少做資料夾層面的改動,因為git rename的功能並不是萬能的,會令很多git自動選擇版變得不可讀。筆者的經驗,就是錯把後端和前端的資料夾混在一起,令後端的一些重命名影響到前端。前端也因為有重寫的需要,對資料夾結構大改。最後結果就是很多看不懂的git自動選擇版。有一些有選對,但有一些就選錯。 可以做一些事前處理,來減經痛苦。在筆者的資料夾問題情境,在把後端將要整合的多個commit中,挑選最早前沒有命名問題的commit先整合一次。然後前端先手動模擬後端的人工命名,自行commit一次,最後再把後端剩餘的commit再做整合。這個做法不是完全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use mine / use theirs / edit更新易理解。 而另一個建議是,縮短發佈週期,逼使其他開發中的功能越早做整合,也逼使每個功能不要做太大規模的改動。如果真的做大規模改動,就要有心理準備要多次重要的整合。 情況3: 多個穩定發佈版本需要同時維護 若然大家面對的工作規模真的很大,同時有多個版運行版本,就如gitlab,每一個月都有一個新功能版本(16.0.x, 16.1.x, 16.2.x,… 16.9.x),但它不會強逼大家更新,對於過去一段時間的功能版本,也會推出安全性更新(前述的x會不斷修正問題)。 這是一個很負責任的發佈模式,不過對於開發者來講就一定很地獄。因為16.0.x的安全更新並不能無痛地整合到16.9.x中,可能每個版本重新人工修改還要來得穩健。 建議 各個分支人工修改可能更適合。最後就是取決於商業政策的考量,到底公司願意為已發佈的功能版本提供多久的支援。就以gitlab為例,其實它也只承諾維持兩三個月前的功能版本。是否會backport到多個月之前的版本,就看問題的嚴重性和backport難易度。 也分享一些筆者朋友的經驗,他們開發的是軟件跟硬件整理的軟件庫。但因為硬件有限制,例如庫的大小、算力的差異,所以最後分支多到爆炸。這也是軟硬整合的痛,問題暫時無解。除非老闆肯放棄市場。

龐大的Docker Logs該如何處理? | 傳統的syslog幫到你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2-02

平常大家在做單機app時,寫log有很多選擇,最簡單就是寫在檔案中。但在docker container裏面,寫檔案時要注意怎樣保留log檔,避免因為重建container時不見了。 docker 大部份官方預設image,都把log導向至stdout和stderr。這是方便docker做管理,也方便大家使用統一的docker logs指令來查看,即使到了Swarm mode底下,docker service logs也是同樣原理,使用差異不大,頂多就是不保證log的實時性。 如果網路延遲不計較的話,最大問題也是logs怎樣保存的做法。預設就是container刪走的時候,logs也會一借走。單機模式下,沿用最普遍的方法寫log的做法不是不可行,只是考慮到在極端情況下,同一個node(節點)中,有可能同時運作同一個service(服務)的多個分身(replica),這裏它們寫檔案時就有機會互相搶佔。 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是外部提供的服務,例如syslog,把寫檔的操作交給節點的Host OS處理。然後就保證好每筆log都會是一條完整的記錄。 以下就以linux Host裏面的syslog,為大家簡介一下設定的步驟。 設定docker 導向 syslog 把該主機的docker daemon (/etc/docker/daemon.json),設定使用syslog driver,並以特定的方式編寫syslog tag。 { "log-driver": "syslog", "log-opts": { "tag": "dockercontainer/{{.ImageName}}/{{.Name}}/{{.ID}}" } } 無腦設定已完成,重啟docker就可以了。 但為了日後管理方便,能把docker log放進獨立的一個檔案中,會更易找問題。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設定syslog。我們以Ubuntu 22.04為例,可以在/etc/rsyslog.d/下增加一個設定檔(/etc/rsyslog.d/*.conf),指定看到syslog tag以dockercontainer為首的記錄,都要獨立抽出來。 # file: /etc/rsyslog.d/51-docker.conf :syslogtag,startswith,"dockercontainer" -/var/log/dockercontainer.log 為免有檔案權限問題,手動指定檔案的所有權後,才正式重啟syslog。然後所有相關記錄都會寫在/var/log/dockercontainer.log 滾滾滾滾滾動的log檔 檔案一天一天地長大,如果可以,還是自動清掉太舊的記錄為妙。Linux Syslog,通常也會配著logrotate使用。 筆者亦以Ubuntu 22.04為例子,做了個最簡單的自動滾Log功能。目標就是當log檔案大於1M後,就要重開log檔。舊的log檔最多保留7份,多了就刪掉最舊的。 # file: /etc/logrotate.d/rsyslog-dockercontainer /var/log/dockercontainer.log { rotate 7 size 1M missingok notifempty compress delaycompress sharedscripts postrotate /usr/lib/rsyslog/rsyslog-rotate endscript } 加了設定後,什麼都不用重啟,因為它是Ubuntu 的排程動作,到執行時就會以最新的設定檔執行,詳見/etc/cron.daily/logrotate. 有需要手動測試的話,需要手動呼叫/usr/sbin/logrotate。加入-d參數後,會被視為debug mode,這是官方的說法,但因為debug mode沒有執行效果,更加像是linux中常見的dry run mode。

Steam Deck 也可以作為文字創作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1-23

之前筆者就介紹了,如何使用Steam Deck作為程式開發機使用。這可能對於一般讀者來講不太常用,更常用的是做一些文書處理。筆者最近也拿著Steam Deck,也一步步地補充文書處理所缺少的軟件,正式踏入Steam Deck日常之路。 如果你沒有對系統做過任何更改,在桌面模式中,只要打開「Discover」,輸入後逐的軟件的唯一package name,就可以找到相關軟件。 但如果你像筆者之前一樣,加了homebrew等第三方系統,可能所有軟件都需要在terminal中,經過指令sudo flatpak install PACKAGE_NAME。 Chrome 唯一碼: com.google.Chrome 系統預設瀏覽器只有Firefox,不習慣的話可以另外下載Chrome。有了Chrome,至少所有的雲端文書軟件都可以用,想用Google Doc也沒有問題。 中文輸入法:Fcitx5 + Rime 唯一碼:org.fcitx.Fcitx5 唯一碼:org.fcitx.Fcitx5.Addon.Rime Steam Deck原本有自帶的輸入法,但只適用於螢幕虛擬鍵盤使用(即使用Steam key + X,打開虛擬鍵盤),而實體鍵盤就無法轉輸入法了。這時就需要Linux上的Fcitx5和Rime了。安裝很簡單,之後還要設定一下。 首次安裝後,在啟動器(桌面左下角)搜㝷及啟動 fcitx5,然後在右下角就會見到有個新的鍵盤圖示出現。 按鍵盤圖示,滑鼠右鍵,點選configure,把Rime 加入Fcitx裏面,然後Apply → Close 然後按鍵盤圖示,滑鼠左鍵,應該就會切會成中文輸入法了。這時原本的鍵盤圖示會變成中文輸入法的圖示(或者你經Ctrl-Space也可以) 最後對著中文輸入法圖示,再滑鼠右鍵,可以選擇不同的中文輸入法,例如拼音、注意、倉頡等。 有了輸入法,有了瀏覽器,世界已經都是你的了。 下載器 JDownloader 唯一碼:org.jdownloader.JDownloader 它可以用來下載大部份隱藏文件,例如YouTube video / audio 。但需要注要,首次下載JDownloader 後,還要經過軟件內部更新,否則不能使用。(就像很多手遊,下了主程式後還要下更新檔) 其他 如果你不是長期有網絡,還需要真離線版文書處理器,還可以看看LibreOffice,WPS Office。但這些都不能保證跟windows office 百分百轉換,可能還是使用雲版的Microsoft office 365還要實際。

Spring Boot 01 - 萬物始於Spring boot context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1-16

Spring Boot 01 - 萬物始於Spring boot context 筆者早些時候向一位朋友討論,為何Java那麼不受歡迎。朋友一句就回答,Java煩爆,沒有人會喜歡。 老實講,Java在句法上,實在囉唆。但以筆者的經驗,即使使用其他語言和開發框架,在實戰到一定複雜程度下,其實也一樣煩爆。 而現在的Java框架中,就以Spring boot的入門門檻低。筆者從Spring boot 1.x用到現在的3.x,也真的感受到更多的簡化,所以筆者也加入一起推廣Spring boot的行列。筆者將會通過一系列最小的可執行程式,為大家講解Spring在Web和資料庫上的應用。 所以現在就不廢話,馬上開壇作法 快速下戴模版 使用Spring initializr,可以很容易就建立一個以Spring boot starter為底的java project。大家可以使用Spring 官網又或是vscode plugin 快速地建立一個maven或gradle project。筆者較為熟悉maven,就以maven起一個範例。 在使用Spring initializr有幾件事必需要指定的: Spring boot version: 3.x.y 或以上 Language: java Group Id: 請選擇有意思的域名,如果你用github,可以選 io.github.yourusername artifactId: 這個範例的名字,例如commandline Packaging type: 本次使用jar,日後若開發web 應用,可以使用war Java version: 17或以上 之後就不用選了。若你經官網起範例,你會得到一個zip檔,下載後解壓縮。若你使用vscode插件,最後插件會叫有一個位置儲存。它們都是最後也是會得到同一樣範例Java project。 你使用Vscode,Intellij打開,IDE都會自動辨識到它是java maven project,同時會顯示java和maven結構。道理上你用Intellij 應該可以無腦開始編譯(Community 或Ultimate版都可以), Vscode有安裝Extension Pack for Java也會開始自動編譯。不想麻煩,也可以試用Github Codespaces - java。Github Codespaces其實就是一個雲上的vscode,經網頁可以連到Github VM內的vscode,所以它也會有齊Extension Pack for Java等插件。 筆者最後也會上載已完成的範例,它也可以在Github Codespaces上以Java執行或繼續開發。 打開project中的pom.xml,它為我們添加了兩個很重要的lib org.springframework.boot spring-boot-starter ... ... org.springframework.boot spring-boot-maven-plugin spring-boot-starter是重中之重,它定義了怎樣動態地設定日後的其他lib,它是讓我們可以無腦設定的一個關鍵。(但若大家有很多客制化的設定,就要返撲歸真地逐個lib叫起)。 maven在預設情況下,只會負責編譯和打包目前的project原始碼。所有相關依賴(就是xml中的dependency),並不會自動包起。而spring-boot-maven-plugin,就是幫我們把相關依據都包在一起,讓你的jar可以獨立行起來。 註: 若大家在開發lib jar,並不是一個獨立執行的jar,也就是原始碼上沒有main函數,大家就不應該引用spring-boot-starter和spring-boot-maven-plugin。 我們繼續看其他原始碼,整個資料夾就像以下那樣。 . |-- HELP.md |-- pom.xml `-- src |-- main | |-- java | | `-- io | | `-- github | | `-- macauyeah | | `-- springboot | | `-- tutorial | | `-- commandline | | `-- CommandlineApplication.java | `-- resources | `-- application.properties `-- test `-- java `-- io `-- github `-- macauyeah `-- springboot `-- tutorial `-- commandline `-- CommandlineApplicationTests.java CommandlineApplication是我們有main函數的java class。我像可以經過IDE運行main又或者下指令mvn spring-boot:run來執行。 正式開始我們的Commandline開發 我們在CommandlineApplication.class中,加入新的程式碼,實現ApplicationRunner和它的函數run。 package io.github.macauyeah.springboot.tutorial.commandline;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pplicationArguments;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pplicationRunner; // other import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CommandlineApplication implements ApplicationRunner { static Logger LOG = LoggerFactory.getLogger(CommandlineApplication.clas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CommandlineApplication.class, args);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ApplicationArguments args) throws Exception { args.getOptionNames().stream().forEach(optionName -> { LOG.debug("option name:" + optionName); args.getOptionValues(optionName).forEach(optionValue -> { LOG.debug("option values:" + optionValue); }); }); LOG.debug("program end."); } // ... 這個run函數很直白,就是更好地演譯main中的String[] args。 但大家還要看清楚,這個main並沒有直接執行run。其實它是靠SpringApplication.run及@SpringBootApplication,跑一堆自動設定,最後因為傳入CommandlineApplication.class是一個Spring 可以處理的ApplicationRunner,所以才呼叫它的CommandlineApplication.run。 換個講法,如果今天做的是web應用,傳入去的就會是SpringBootServletInitializer,這個SpringBootServletInitializer也不一定跟main是同一個class。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經過反編譯器,點入@SpringBootApplication看它的原始碼,你就可以看到它其實代表了很多自動化的東西。如果我們只做一些在同一個模組下生效的事情,《自動化》極大地降低了大家入門門檻。一般來講,如果大家不在意程式碼的複用度,比較少機會自行設定,自動化已經很有用。而隨著系統規模增加,多模組就慢慢地顯得重要,在大家了解完基本的Spring後,著者再從測試用途test case入手,為大家介紹如何手動設定。 Source Code Commandline Application

Spring Boot - Maven Cheat sheet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1-12

基礎 刪除所有結果,全部重新編譯 mvn clean compile 跑起用Spring boot寫的main class,運行Spring boot context。 mvn spring-boot:run # or mvn clean compile spring-boot:run 執行測試用例,預設只會測試test資料夾下以某些命名規則的class(例如class名以Tests或Test結尾的class,其他命名規則筆者未有能力一一驗證) mvn test # or mvn clean compile test 多Profile、多組件、多測試 使用-P指定編譯時的選用pom.xml中的project.profiles.profile參數。也可以用此來傳遞到spring profile,使得編譯後的spring war預設選擇特定profile。 mvn clean compile -PmvnProfile # or mvn clean compile spring-boot:run -PmvnProfile 使用-pl限定mvn指令只對某個子組件生效,但有時候子組件之間也有引用關係,所以需要再額外加上-am參數(--also-make) mvn clean compile spring-boot:run -pl SUBMODULE_NAME -am 使用-Dtest=限定只執行某個class的測試用例,或單個測試函數。(可以無視class名的命名規則) mvn test -Dtest=TEST_CLASS_NAME # or mvn test -Dtest=TEST_CLASS_NAME#TES_METHOD_NAME 若屬於多組件情況下,其他子模組找不到同樣名稱的測試,會測試失敗。需要再加上-Dsurefire.failIfNoSpecifiedTests=false mvn test -pl SUBMODULE_NAME -am -Dtest=TEST_CLASS_NAME -Dsurefire.failIfNoSpecifiedTests=false # or mvn test -pl SUBMODULE_NAME -am -Dtest=TEST_CLASS_NAME#TES_METHOD_NAME -Dsurefire.failIfNoSpecifiedTests=false 打包 在本機電腦中,把java變成jar或者war。通常用於自行發佈的環境中。 mvn package 有時特定Profile沒法成功執行測試用例,或者你認為有些測試問題不影響使用,需要跳過package中的test。 mvn package -Dmaven.test.skip=true # won't compile test folder mvn package -DskipTests=true # compile, but won't run 例外情況 強行把一個第三方jar,種到本機電腦中的.m2/repository # copy from https://maven.apache.org/guides/mini/guide-3rd-party-jars-local.html mvn install:install-file -Dfile= -DgroupId= -DartifactId= -Dversio

找一個可以私有化的協作平台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3-12-19

在現今這個網路為王的年代,大部份文書等編輯工作都可以在Google Drive, One Drive那邊多人協作。唯一的問題是,你是否考慮資料保密問題。 一些開放資料,放在雲端上,故然無問題;個人用資料,就自己為自己負上保密責任。但作為一家公司,把自家客戶的資料放在Google Drive、One Drive上,你又會否覺得足夠保密? 不放在這些協作平台上,改為自購一個NAS File Server,把共享檔案都放進去,這樣又足夠方便嗎?現在File Server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提供同時協作編輯的功能,想在同一個檔案,多人同時更新不同的部份,是不可能的。 Etherpad-lite 如果大家只需要一起寫文字稿,可以試用Etherpad-lite https://github.com/ether/etherpad-lite 。 筆者試用過,它提供實時協作,其他人的更改可以即時顯示,也有一些基本的排版功能。缺點是lite版沒有好好處理大量的資料問題,一次過複制貼上大量文稿的話,會出現網路問題。 NOCODB 如果大家需要的是試算表,可以試用NOCODB https://github.com/nocodb/nocodb 。它強大的地方,是可以匯入CSV, Excel,做欄位搜尋。老實講,這些功能,對於一個IT人來說,隨便安裝一個資料庫,例如:MySQL、 MSSQL, 都可以做到匯入結構性資料,並供多人操作資料。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講,要學會操作SQL語言,實在有難度。而經過nocodb之後,可以把MySQL等轉化為常見的試算表型式,實在驚喜。而且,它也能提供一些簡單的填表方式(Google Form)

Lambda 表達式之可讀性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3-11-24

Java作為一個真OOP物件導向的程式,在設計和編寫上是很嚴謹,什至是囉嗦的程度。近年很多Programmer因為各種原因,都放棄Java跳船去其他語言。 Javascript是其中一個很多人的選擇,因為Javascript有nodejs的加持,在Web世界下,可以同時走frontend、backend路線。而Javacript亦有一個很明顯的特性,就是大部份的library都以callback的型式出現。另外,Javascript也讓很多人覺得很簡潔,這除了是因為它沒有強型態的規限外,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有callback的大量使用。 Function Pointer 其實callback,籠統一點講就是在一個function A傳入另一個function pointer B。而編寫function A的作者,並初期並不知道function pointer B的實際操作會是什麼。A作者只是強調在特別定時候,它就會使用這個function pointer B。而這種把function pointer 傳來傳去的做法,就可以看成是Functional Programming的基礎。 Functional Programming除了把function pointer 當成是一等公民以外,還有很多附加要求,例如: Pure Function: 它只會使用到自己的Local Variable本地變數,這樣它的作用域就鎖死在Function內部,就不會有副作用。 傳統的OOP,Class中不少變數會以Class Attribute型式存在,雖然它們可能是private attribute,但還是獨立於Function外,這樣各Function的操作,都要靠作者好好地記著Class Attribute的狀態。 Nested Functions: 與普通程式語言類似,很多情況下都需要local variable,而Function Programming要足夠好用的話,就需要彈性地在function裏定義local function pointer。 Java Lambda 表達式 其實從Java 8開始,就有提供Lambda表達式,這是一個可以制作匿名function pointer的方法。所以硬要講,Java也可以做Functional Programming。 但必需要盡早強調的是,Java經常性地使用class attribute,它們很多時候都會引申請狀態的概念。即是在它們必需經過特定步驟後,class attribute才會有特定的意義。也就是Lambda表達式想保持Pure Function的特性,它可以使用的時期就有很大限制。 但我們還有必要使用Lambda嗎? 以筆者的經驗來講,它還是有作用的,特別在於它可以改善Class Function的閱讀性。 例如下面一個Java Class。它是一個工廠,提供一個服務可以生產一堆車。那些車而需要經過特定檢測,才能推出。 public class Factory { // ex1 public static List generateListOfCarByForLoop() { List tempCars = new ArrayList(); // many other logic // many other logic // many other logic List passTestCars = new ArrayList(); for (Car car : tempCars) { if (car.getWheels().size() == 4) {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passTestCars.add(car); } } return passTestCars; } } 中間的for loop可以用lambda來改寫。 // ex2 public static List generateListOfCarByLamda() { List cars = new ArrayList(); // many other logic // many other logic // many other logic cars = cars.stream().filter((car) -> { if (car.getWheels().size() == 4) {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toList(); return cars; } 有人會說,上述ex2只是形式上改變了,沒有特別易讀。就像ex3這樣,把特定邏輯抽成獨立function,才是真正的易讀,對嗎? // ex3 public static List generateListOfCarByForLoopFunction() { List tempCars = new ArrayList(); // many other logic // many other logic // many other logic List passTestCars = filterCarsByWheelsSize(tempCars, 4); return passTestCars; } private static List filterCarsByWheelsSize(List originalList, int targetSize) { List passTestCars = new ArrayList(); for (Car car : originalList) { if (car.getWheels().size() == targetSize) {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passTestCars.add(car); } } return passTestCars; } 上述ex3是一個有效的改進。如果大家不計較傳入參數的先後順序及交互影響的話,就已經很足夠。 但如果大家對於多參數的解讀又怎樣? private static List someotherfunction(List cars, List wheels) 大家又會不會突然停住,想想到底是cars影響wheels,還是wheels影響cars? 對於多參數的function來講,相互影響就會越來越多,但使用Lambda的話,可以針對性地表達這是一個Predicate Lambda。 // ex4 public static List generateListOfCarByLamdaComposition() { List cars = new ArrayList(); // many other logic // many other logic // many other logic List wheels = new ArrayList(4); cars = cars.stream().filter( filterCarByWheelSizePredicate(wheels) ).toList(); return cars; } private static Predicate filterCarByWheelSizePredicate(List wheels){ return (car) -> { if (car.getWheels().size() == wheels.size()) {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 many other check logics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就最後的ex4版本,可以很明確的知道是cars被Predicate所作用。 如果大家還有其他使用Lambda的明顯好處,也可以一起來Github分享大家的Code

澳門IT教育 | 到底現在缺什麼?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3-11-10

筆者最近跟朋友聊天,也剛好在進修,談到一些IT知識的傳播問題。進修課的導師,或更廣泛的教育機構,都很積極地宣傳,人必需經常upgrade自己,接受新知識。而不同的導師,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去介紹新知識。而最普偏的知識傳播方式,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溝通。 溝通,好像好實制好有效,對不對? 對。溝通是很易的,不過掌握知識,是很難的。所以阻礙大部份人持續進修的原因,其實是實踐知識的成本,包括時間、空間、金錢。但最近在接觸一些大公司的官方課程後,至少在software上,都有遠端的實驗環境。 Cisco 在多年前就有提供Packer Tracer,可以模擬一些網路情況。雖然不多,但至少可以實作打command。Oracle、SQL Server,現在除了提供免費的開發版本多,還有提供docker版本,希望把本地初次安裝的問題也解決了。Oracle的官方班,還會提供雲端的預安裝版本,你就可以省下本機資源做其他整合測試。寫程式方面,在早期,為推廣Web Frontend開發方面,已經有JSFiddle,很多朋友要試code,要做POC,都可以直接跑起程式看效果。這些,都是推廣IT知識的良好切入方式。 近年多得VM、Docker、VSCode,即使Web Backend,什至是Binary program,也完全可以提供遠端的實驗環境。良心的Github、GitPod,還有提供一定量免費的VM、Docker服務,你想把整個IDE放上Cloud,真的不再用像筆者以前要自己研究的CodeServer,用它提供的就好。不過遠端的環境還是有限制,例如你需要模擬硬件,或是需要很健全的測試環境,例如frontend backend cookie domain rewirte,又或是需要健全的除錯工具,都還是要等等。 好多事,雖然不能馬上上production,但look and feel,是吸引新朋友加入的重要關口。現今澳門IT的教育發展,就是總是留存在實體課,去指定的教室讀者PT教材,使用指定機器。若導師準備充足,就還好,可以順利實習,邊聽講解邊做實驗。頂多就是上課時間、地點不夠便利。但預者有一些老師不備課,食老本,Lab沒有提前預習,做live demo時才錯誤百,修正錯誤的時間成本很高。若要想更多人持續接受新事物,就必需要提供足夠多的可以實操的Lab,而且要可以自行重複。 對於澳門IT教育機構,希望可以提供更多的網上資源,讓學生可以解放地點和機器的限制。對於現在的IT/Software的從業員,希望大家都可以擁抱Docker/Linux Container,這樣才能最低成本地試用新事物。

Spring官方教學 | Spring Certified Professional 2023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3-11-07

筆者作為一個網頁程式開發者,使用Spring Boot開發已經有六年。從當初Spring Boot 1.x開始,查看官方Tutorial七零八落,慢慢摸索,到大改版升級2.x,都碰過不少釘。最近Spring Boot亦要升級到3.x,正式進入Java 17時代。筆者亦不斷Update自己,保持程式於一個可支援的狀態。 相對以前,現在入門Spring Boot已經比1.x年代輕鬆很多。主要前些年某些網頁開發的概念,例如REST API,已經深入行業,大家不再糾結要走傳統MVC還是RESTFul API,也使得Spring Boot這樣的Framework,可以有一個受眾比較廣的統一入門教學。 筆者最近也正式參與Spring Academy的官方教學,好好地厘清一些概念。 官方連結 https://spring.academy/paths/spring-certified-professional-2023 在讀過官方的幾個章節後,真的覺得很適合有興趣的人去看一看。主要是因為: 官方以一個經典例子作為切為點,教學REST API,In Memroy Database。它還介紹了一些簡易的HTTP Code Standard、Test Case。真的比其他民間教學更有系統性。 提供一個可以在網頁上就實驗到的Lab實習環境。那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九成人,在setup java 及library dependency (maven, gradle)時,都碰釘到直接放棄。有時是因為公司工作環境比較有要求,並不允許你使用一鍵安裝的java套件及它的library dependency;有時則因為網路安全,java把你公司的firewall當作a man in the middle (MITM) attack擋了,也有時是因為你公司的firewall把java擋了。Spring Academy在一個遠端的https網頁提供實驗環境,真的比本機開發要易入門很多。 Spring Academy可要多謝vscode、code-server,及其他VM、Container技術。 在真實環境中,筆者也有自己的code-server,打包java / os cert等等,盡量減少firewall問題。 因為官方教學持續以Spring boot的最新版本作為教材,它更新的速度總比民間要快。只是官方的教學不會全面覆蓋到所有Spring project。如果大家作為Web入門的話,還是有推薦的。 在Spring boot 3.x當中,因為要求Java 版本至少為17以上,那些教材也有使用一些Java 17的新語法(Syntax),實在也令人驚喜。 基本上Java 17現在可以簡化getter / setter / switch statement,這些在開發Web的環境下都是很重複的事。在Java 11或以前,只能經過IDE去生成getter / setter等,但似始都有會一大堆Code佔據你的頁面。 官方教學及Lab環境暫時免費,除非大家很在意的修業證書,不然都可以自由免費看。 官方教學真的值得一看,雖然距離真正開發還差很遠,筆者日後若有條件,會針對官方沒有提及的內容作補充,分享一些在技術面上所需求的最少可運行配置。

Coding | Test Case 值得寫嗎?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3-11-02

很多做軟件開發的朋友,其實都會聽過Test-driven的開發模式。就像Scrum一樣,名氣很高,但試過的人很少。為何會這樣呢?筆者認為,並非開發者懶,而是編寫Test Case的難度真的高。對比開發程式本身的成本,寫Test Case的時間/學習成本一樣高。 造成這些高成本的原因很多。一來是因為開發者並不像過往一樣,慢慢從零寫程式,一般都應用Framework去預構建一些東西,例如打包Database connection pool,Dependency injection。Framework是好用的,但就令你要模擬Mock up特定資源,變得越來越複雜。所以一般中、小型開發,都鮮有人懂得做Test Case(除了大神獨立開發者外)。筆者對於Spring boot等Framework,都摸索了很久,才能模擬一些特定資源。但Framework一更新,就很多部份都要重寫。所以筆者沒有很強調要做Test Case,因為成本認真大。 最近,在摸清一些test case 基本concept後,筆者又重新開始嘗試編寫test case。以下假設用的是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在開發自己的class,為每個public function,都寫test case。很多IDE, 都有提供相關自動生成test case function signature的功能(就是為你的目標function,起一個只有外框的test function。)vscode雖然不是原生支援java,但只安裝基本的java test package,就可以達到同樣效果。 在不依靠framework的情況下,自己class要『引用』的其他class object,不要經過自己使用new來生成object。全部經set function來傳入你要引用的class object。除非你的class是作為Factory Pattern(工商模式)生產某些object,不然你就不會再有new字眼。 在為自己class編寫test case時,就會可以模擬被『引用』Object的行為。這個object在傳統上可以使用oop中的interface類型來達到模擬又不會影響到原結構的做法。實在不想做interface,java還可以用mackito 這個libraray來硬改Object的行為。 同理,自己class要『引用』一些外部資源,那些設定資源的config,都應該要set function傳入。這樣你在test case中才能起一個臨時的模擬外部資源。 在不使用framework的情況,要全數去自行模擬,當然很痛苦,但至少你可以做一些很簡單的測試。 在使用framework的情況下,還有些教學都是教你mockito繼續模疑。但這會是很痛苦的,因為這樣叫做unit test,單元測試,你要模擬所有東西。在折衷的情況下,應該底層元件做unit test,但上層的元件就做integration test,整合測試。 在做integration test時,就差不多等同使用framework行起部份或必要的資源。而那些必要資源,可能指是的database service, network service。我們可以在test case中設立不同的config,從而把framework指向一些備用資源。 Database好貴,腦細不會付錢set up多一套,自己電腦不夠強,也不能跑起多個開發用Database。好在還有h2 database可以幫你,它是memory可以操作的。只要你的framework支緩就好。在初次使用Framework時,你總會覺得為何Database層要設得這些抽像,其實為的就是讓你可以隨時換Database。不論做測試還是做移植,都會少很多問題。 模擬Network service還是沒有銀彈,要麼就mockito硬改行為,要麼就是提供一套測試用service。筆者曾經為模擬別人的Network Http API,也花了相當時間自己建立dummy server,提供模擬效果。無論dummy的效果有多假,有多局限,例如if id == 1,always return true,也是有一定價值。當你做source code refactoring (重構),又或是做framework升級時,還是讓你可以安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