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2025年6月30日 - 論盡)

斷捨離在澳門

 

近年多地興起實踐「斷捨離」的生活方式,這種源自日本的理念主要強調人對物品應進行取或捨,通過「斷」絕不需要的物品、「捨去」多餘的物品和「離」或擺脫對物品的依賴,簡化生活。

本地教育家陳康妮(Connie)創立澳門斷捨離學會,推廣「斷捨離」理念,她相信種子已經在澳播下,正在慢慢發芽成長。

市民在斷捨離學會會址挑選適合物品。

 

今年上半年學會推出不少活動。在三月,每周三晚有一小時定期回收活動,旨在鼓勵市民將不需要的物品轉化為他人所需的資源,實現共享,提升生活品質及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收集物品包括全新或輕微使用的衣物、未過期的非易腐食品、嬰兒尿布、推車、長者護理用品、健康產品等,此外亦收狗糧、貓糧、各類配飾和手袋、未使用或輕微使用的護膚品,以及部分手提電腦及配件,如鍵盤、滑鼠等。

學會義工隊在五月又走進新口岸社區,開展家庭關懷探訪,旨在為弱勢社群送上關愛與支持,同時針對部分家庭的家居環境問題,為居民提供免費斷捨離整理服務。

除了每月的主題活動外,市民平時亦可以把自己不需要,但又符合學會要求的物品,直接送到會址。

市民在斷捨離學會會址挑選適合物品。

 

從線上到線下

數年前,Connie受家人經歷及書籍的啟發,開始了斷捨離之旅,並於二〇二〇年設立斷捨離社交平台群組,亦即斷捨離學會。現時已有逾三萬名群組成員,除了Connie的學生、其他學校的中小幼教師,亦有弱勢社群。

在成立學會的同一年,她向教會借用場地,設立實體共享空間。起初,共享空間接受所有物品,但後來發現部分物品乏人問津,而且不夠人手接收物品。經過不斷摸索,學會制定一份清單,列明可接受和不接受的物品種類,例如基於場地限制,不接受大型家具。

為了有效整理、管理共享空間,學會亦組織了義工隊,現時有二十七名成員,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值更時間。

本地教育家陳康妮成立澳門斷捨離學會。

 

學會發展新方向:
關懷長者、共享食物

斷捨離學會今年已到第五個年頭,目前正處於「深耕細作」階段,未來將繼續在學校和社區推廣。Connie觀察到群組內有不少弱勢社群需要斷捨離服務,相信這也是斷捨離的社會意義之一。

隨著本澳人口高齡化,不少有積物習慣的長者開始對斷捨離服務有需求,尤其是獨居的婆婆,例如處理舊衣物、廢舊電器等。Connie相信未來將有更多人因不同需求和契機,加入斷捨離的行列。

目前學會的義工開始上門為長者提供斷捨離服務,至今已處理三十多個個案,並提供後續跟進和關懷、協助長者搬運物品。在提供服務前,他們會與案主簽署同意書,「有一個同意書給案主,確認他願意讓我們做斷捨離,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斷捨離學會成員在會址協助回收物品。

 

學會也為癌症關懷機構開辦斷捨離講座,幫助癌症病人及其家人整理物品,表達生前意願。

Connie又透露,學會現時正計劃的另一個新方向就是共享食物,惟推行食物共享需要格外謹慎,目前仍處於摸索階段。考量到食品安全問題,現時學會優先考慮分享有包裝、來源明確且未過期的食品。

斷捨離已不僅僅是一種整理家居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哲學、關懷社會的方式。澳門斷捨離學會以實際行動,一步步推廣著簡約生活的理念,並將這份關懷延伸至弱勢群體、長者,甚至癌症病患。Connie又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斷捨離的行列,思考消費的價值,斷捨離這顆種子將在澳繼續茁壯成長,為更多人帶來更輕盈、更有意義的生活。

 

 

    【作者簡介】

    陳康妮
    Miss Chan Connie 

    陳康妮女士在教育和社會貢獻方面有著顯著的成就。

    以下是她的一些重要成就:

     

    教育創新:

    陳女士推動了將教室搬到戶外的教育創新,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學習,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生死教育講座:

    她舉辦了關於生死教育的講座,從斷捨離到生命的意義,鼓勵人們正向思維面對生死。

     

    勤儉教育:

    陳女士強調勤儉的重要性,並將其視為澳門新一代年輕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未來技能教育:

    她認為未來技能教育應該成為全球教育的核心,包括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協作和溝通能力等。

     

    倫理學影響:

    作為一位在倫理學領域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思想家,陳康妮女士的教學不僅限於課堂,她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

     

    這些成就展示了陳康妮女士對教育的熱情和對社會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