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

不知道大家的開發團隊、專案規模有多大,但只要系統或程式已發佈,同時又要做維護更新,git 庫都至少會有兩條分枝:

  1. 新功能 - main / feature
  2. 最新的穩定發佈版本 - Release / v1.x.x

最好的情況下,在開發完新功能之前,穩定版本都沒有需要緊急修正的地方,開發者可以專心開發新功能(main / feature)。然而這個情況並不能經常維持。

情況1:有Bug要馬上修正

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穩定發佈版本有瑕疵,可以經過小修小改來止血,由v1.x.x ⇒ v1.x.y,這些可能對用戶來說,是沒有太大感覺的改動。不過對於開發流程,就免不了由v1.x.y整合(merge)回main時,出現修改衝突的問題。

建議

若屬於日後不再需要的改動,不需於整合到main中, 當然什麼都不用做。但若屬於必要的更新,就需要早早整合到main中。整合雖然痛苦,但延後整合沒有好處。以筆者的經驗,每次整合時有衝突,而越早整合越有條件知道該取用自動混合的那個版本。以整合工具的語言來說,就是更容易的作出use mine / use theirs / edit。

情況2: 不同功能之間有衝突

上述情況1,已經算是可控的。主要因為穩定發佈版本都只會接受小修小改,大改都會直接在main中開當為新功能開發。當你有多個很重要的功能在不同時期被提出,而有些功能你沒有信心在下個發佈中提出,你就會選擇以獨立分支來實現不同的功能,最後選擇信心度高、權重也比較高的功能來發佈。這樣的好處是你可以有限時間先完成最必要的功能,但問題是多個功能分支之間,更容易地有衝突,後期也需要很廢心力地整合。

建議

少做資料夾層面的改動,因為git rename的功能並不是萬能的,會令很多git自動選擇版變得不可讀。筆者的經驗,就是錯把後端和前端的資料夾混在一起,令後端的一些重命名影響到前端。前端也因為有重寫的需要,對資料夾結構大改。最後結果就是很多看不懂的git自動選擇版。有一些有選對,但有一些就選錯。

可以做一些事前處理,來減經痛苦。在筆者的資料夾問題情境,在把後端將要整合的多個commit中,挑選最早前沒有命名問題的commit先整合一次。然後前端先手動模擬後端的人工命名,自行commit一次,最後再把後端剩餘的commit再做整合。這個做法不是完全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use mine / use theirs / edit更新易理解。

而另一個建議是,縮短發佈週期,逼使其他開發中的功能越早做整合,也逼使每個功能不要做太大規模的改動。如果真的做大規模改動,就要有心理準備要多次重要的整合。

情況3: 多個穩定發佈版本需要同時維護

若然大家面對的工作規模真的很大,同時有多個版運行版本,就如gitlab,每一個月都有一個新功能版本(16.0.x, 16.1.x, 16.2.x,… 16.9.x),但它不會強逼大家更新,對於過去一段時間的功能版本,也會推出安全性更新(前述的x會不斷修正問題)。

這是一個很負責任的發佈模式,不過對於開發者來講就一定很地獄。因為16.0.x的安全更新並不能無痛地整合到16.9.x中,可能每個版本重新人工修改還要來得穩健。

建議

各個分支人工修改可能更適合。最後就是取決於商業政策的考量,到底公司願意為已發佈的功能版本提供多久的支援。就以gitlab為例,其實它也只承諾維持兩三個月前的功能版本。是否會backport到多個月之前的版本,就看問題的嚴重性和backport難易度。

也分享一些筆者朋友的經驗,他們開發的是軟件跟硬件整理的軟件庫。但因為硬件有限制,例如庫的大小、算力的差異,所以最後分支多到爆炸。這也是軟硬整合的痛,問題暫時無解。除非老闆肯放棄市場。

馬交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