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我城

在華洋雜處的澳門,民眾看重的中西節日多達數十個,而端午節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即使手邊沒有日歷,龍舟競渡、粽子熱賣的喧鬧場景也會提醒你,一年一度的端陽佳節又到了。

    在澳門過端午,賽龍舟是必不可少的節目。由于政府將這天定為公眾假期,不必上班也無需上學的一家大小往往傾“巢”而出睇(看)龍舟,過一個地道的中國節。

    據民俗學者考證,澳門的龍舟賽至少已有150年的歷史。始建于清朝同治元年(1841年)的路環譚公廟裏,有一只用鯨魚肋骨做成的龍舟,金頭金尾紅身的“魚骨舟”上,20多個清代艄公模樣的人偶水手惟妙惟肖。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澳門半島和兩個離島都在端午期間舉行龍舟奪錦活動。1938年,澳門掀起抗日救亡運動,龍舟賽也隨之停止,10年後雖恢復比賽,也因時局變化而數度中斷。1979年,澳門的龍舟賽正式恢復,並辦成了有外隊參加的國際賽事,迄今已連續辦了38年。

路環譚公廟為澳門龍舟的起源

 

    端午節還以特別的方式記錄了澳門回歸祖國的腳步。

    1987年的5月29日,澳門發行了一套以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主題的郵票,並首度加上了中文“澳門”的銘記,開創了澳門郵票發行史的裏程碑。當時的集郵人士將其視為一種象徵,預示著殖民主義的影響在澳門的日趨衰落,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不斷深入人心。

 

    1999年4月,澳門舉辦了一場創紀錄的“迎回歸龍舟競渡邀請賽”,6支澳門的龍舟隊,從香港大嶼山西部的大澳出發,橫跨珠江口,劃向澳門媽閣廟前的內港碼頭,賽程長達50公裏。

 

    2005年,《澳門日報》曾發表社論指出,端午、中秋、清明等傳統節日均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記憶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性格、氣質、風俗習慣和精神傳統,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這段論述,充分表明了傳統節日在澳門人心中的份量。

 

    2014年5月,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會長馬萬祺先生逝世,澳門全城上下沉痛悼念馬萬祺先生辭世原定於5月30日至6月1日舉行的「第11屆亞洲龍舟錦標賽」及取消6月2日「2014澳門國際龍舟賽」。賽事組委會主席表示,馬萬祺先生一生愛國愛澳,多年來致力參與本澳各界社會活動,對本澳體壇作出偉大貢獻,長期為澳門體育界出謀獻策,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澳門體育人材,成功推動本澳體育事業的發展。

[編輯聲明]

文章之內容版權均為作者所有,而CyberCTM僅獲得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