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2023年12月8日 - 星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家裡堆滿了各種東西,卻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想要丟掉一些不需要的物品,卻又捨不得或不敢?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物品越多,心情越沉重,生活越無趣?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需要學習一種叫做「斷捨離」的方法。斷捨離,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個理念被山下英子發揚光大,並成為2010年日本的流行語1。
    斷捨離的機制很簡單,就是將自己的物品分為三類:必要的、不必要的、不確定的。然後,將不必要的物品丟掉或捐贈,將不確定的物品暫時收納,並在一段時間後再次檢視。這樣,就可以減少物品的數量,並保留真正有用或有意義的物品。
    斷捨離的好處不僅是讓家裡更乾淨整潔,更是讓自己的心靈更清爽舒暢。因為物品的多寡,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心理狀態。有些人會因為不安全感、缺乏自信、或是對過去的執著,而不斷地收集或囤積物品,以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更快樂或更有價值。但實際上,這些物品只會佔用我們的空間、時間、金錢和精力,並且阻礙我們與自己和他人的溝通和聯繫。
    斷捨離,就是一種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並且釋放自己的方法。當我們放下不必要的物品,我們也放下了對物品的依賴和貪婪,我們也放下了對自己的不滿和不信任,我們也放下了對過去的懊悔和對未來的恐懼。我們會發現,我們原來可以活得更簡單,更自由,更快樂。
    這就是澳門斷捨離學會創會主席陳康妮的親身體驗。陳康妮是一位資深的澳門教育家,她在三年零十個月的時間裡,斷掉了自己的2600件物品,包括衣服、書籍、飾品、文具、玩具等等。她說,她的生活因為斷捨離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不再為了物品而煩惱,她的家變得更寬敞明亮,她的心情變得更平和開朗,她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和諧親密,她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率,她的夢想變得更清晰可行。
    陳康妮說,她希望能將自己的斷捨離經驗和心得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斷捨離的魅力和好處。因此,她於2020年成立了澳門斷捨離學會,並且在各個社區和機構舉辦了多場的斷捨離工作坊,吸引了不少人參加和學習。
    11月27日,陳康妮又在澳門石排灣社區舉辦了一場斷捨離工作坊,與當地的居民分享了斷捨離的理念和方法,並且現場示範了如何對自己的物品進行分類和處理。她還鼓勵參加者將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捐贈給有需要的人,或是交換給有興趣的人,以實踐「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原則。
    石排灣社區是澳門最大的公屋群,有四個公屋項目,共有9015個公屋單位,可容納五萬人居住2。該社區有完善的社區設施,包括衛生中心、圖書館、熟食中心、巴士總站等,並且鄰近石排灣郊野公園,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然而,由於公屋的空間有限,不少居民可能會面臨物品過多的問題,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
    陳康妮說,她選擇在石排灣社區舉辦斷捨離工作坊,是因為她認為這裡的居民有很大的需要和潛力,她希望能幫助他們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並且提升自己的生活態度。她說,斷捨離不是一種割捨或犧牲,而是一種愉悅和成長,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愛和貢獻。她說,她相信,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斷捨離,並且享受斷捨離帶來的美好生活。
    **澳門斷推離學會主席陳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