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理

標籤:生活哲理

知足真的是常樂?

潮流特區
熊神進 ・2020-04-18

每天想一想 筆者常常看到一些人, 當他/她們遇上困難的時候, 他/她們就出現負面的情緒, 這就是“有我”的產生,“有我”是好還是不好? 釋迦牟尼佛說過,人生遇到佛法,就象一隻盲龜在大海中遇到一隻木板。這句話非常有智慧, 由於盲龜身體的缺憾令到牠遇到不少麻煩, 牠會消極, 痛苦, 有瞋心, 亦有貪念(想離開痛苦), 筆者認為, 這是好的, 因為“有我”的出現才會努力求進步。 Abraham Harold Maslow把人類的心理需求分為五級, 分別為: 生理上的需求; 安全上的需求(社會的需求); 情感和歸屬的需求; 尊重度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 大部份的人只是停留在情感和歸屬的需求, 因為這就是“自我滿足”“知足常樂”。筆者講課的時候, 也說過當一個人感覺到喜悅的時候,是沒有“我”產生, 因為我們感覺到“自我滿足”“知足常樂”。電視劇《天道》中芮小丹說,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當我們處於天道的時候(六道的故事, 筆者日後跟大家說說) , 我們就滿足自我, 這就是“無我”的出現。 自我滿足只能令我們停留在 "belonging and love" 層次, 《大集經》卷29雲: 以觸因緣則生樂想,樂想因緣則焦身心。我們從滿足食、色、睡、財等名利而得到“樂”,這種“樂”就是我們需求的嗎?

做人有甚麼底線?

潮流特區
熊神進 ・2020-04-14

底線是什麼, 簡單一句, 底線是不能觸碰的尊嚴,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人的準則、做事的基本, 這些都是生活的底線。 筆者認為每一個人都要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這份操守不是與生俱來, 而是一種修行。孔子在《論語》裡關於人格描述的詞語有很多, 其中他認為“君子”才是宣導、 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把聖人和君子推為最高人格, 理由是什麼?就是乎合仁、義、禮、知、信的底線。 時代改變, 今天我們說的底線都是生活中的圍牆, 我們交很多朋友, 亦建了很多圍牆, 不給朋友攀越, 同一堵圍牆, 親疏有別, 甲的朋友不允許觸犯了你的底線, 但乙的朋友,同做一件事,可能你會原諒他/她, 因此, 我們拿著“雙重標準”又如何公平地說自己底線? 餅乾是可以吃的,但掉地上的餅乾不能吃; 掉在墳地餅乾不能吃, 但實在沒有食物了, 撿起來後吹吹也能吃。 人在不同生活環境下有不同的底線。 一個人要有包容心,胸襟愈闊, 底線愈弱。每個人心中總有一些“我執”,是褻瀆不得的,甚至比生命還重要。 西漢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也有提及韓信受胯下之辱, 難道韓信沒有做人的底線? 我們大多數人沒有學佛,也許一生平平淡淡,沒有顯赫功績,沒有大的作為,只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線。

一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恆

潮流特區
熊神進 ・2020-04-11

1985年某地有一位歌星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一時嘅光輝呢未必系永恆嘅」,後來傳媒把這句話寫成「一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恆」,自從這句話發酵後, 這位善菩薩的星途局限了。 心不靜,妄語不停; 心有魔,自以為對。  我們都是在井裡長大, 要虛心學習, 在學佛過程中, 筆者發現有人抗拒聽井外人說的善言, 認為自己已經很幸福, 樂在其中; 有人誠心學佛, 不再宿命於一塊黃土 ,虛心跟井外朋友聊天。人人的經歷不同, 愛井之心不同, 筆者認為有人跟你觀點不同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在社交平臺看到別人留言跟自己觀點不同,我們就起嗔恨心,然後開始攻擊對方,當對方沒有 feedback,這顯出對方胸襟廣闊; 當對方還擊,你就是毀了自己功德林,明白嗎? 你知道嗎?一個婆羅門的女人為了詆毀佛陀,就在自己的肚子上綁了一個盆子,外面用衣服包起來,她走到集市上,當眾誹謗 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使她懷孕了。 釋迦牟尼佛, 有跟這位女子爭吵嗎?我佛慈悲,衪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提醒弟子夫妻相處之道。 我們看看寺廟前的石獅子,看看文殊菩薩的座騎, 我們有什麼啟示? 獅子是沒有恐懼的,獅子的本性就決定了它不會因其它動物的吼叫而害怕。學佛之人,因為別人幾句說話就破口大駡,這就是修行未到位別人若對一國統治者有不同理解,我們大家應該對其所說深表感恩。當我們虛心聽取別國的意見,對方也尊重我們的看法。這樣交流,大家也就不會以嗔恨心焚毀自已功德,我們也可從別人看法中反思自己國君做錯什麼。 偈中說「贊他德是佛子行」,偈中描述的是聖者菩薩的修持,但筆者認為我們是修行人, 功德是自己積,修行是要自己做的。如何能做到感恩他人的善心提醒? 首先要具備慈悲心,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 如果你具備了正知正念,那麼即使是有人說你不喜歡的說話,也是可以做到讚美他的功德的。 所以筆者很感恩不同意見的善菩薩, 如果不具備慈悲心的話, 我們是做不到感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