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標籤: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第三十五屆澳門藝術節。當少年Pi的奇幻旅程遇上澳門藝術節的舞台

澳城生活
蘇蘇 ・2025-05-11

由澳門文化局主辦,澳門藝術節已經來到第三十五屆了,今年的主題為“成長”,局方希望透過精彩多元的展演活動,邀請觀眾一同品味藝術,細看成長的軌跡。 當著名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藝術節開幕鉅獻的舞台劇形式出現在這一屆澳門藝術節的節目單上時,蘇蘇的內心是激動萬分的。 *照片來源: 澳門藝術節FB 橫掃英國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舞台的大型舞台劇《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自揚·馬泰爾小說的作品,從讀本到大銀幕再到舞台,每一次媒介轉換都是一次歷險。而澳門曾經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城市,以其獨特的東西方文化交融氣質,為這場關於生存和信仰的探索提供了完美的港口。 導演馬克斯·韋伯斯特選擇了一種極簡主義的舞台設計、令人驚歎的操偶技藝打造這奇幻漂流之旅,值得注視的是舞台劇於奧立佛獎勇奪五項殊榮,包括通過木偶操控技藝賦予劇孟加拉虎生命的多位操偶師共獲的最佳男配角獎。製作團隊透過投影、燈光和音響巧妙切換場景,創造出精彩豐富的視覺特效,結合高超的操偶技藝,生動呈現一場奇幻與現實交錯的怒海奇遇。 舞台劇最令人驚嘆的轉折在於它對雙重敘事的處理。一個是與動物同伴的奇幻漂流,另一個是同類相殘的黑暗現實。在舞台上通過燈光、音效和演員表演的微妙變化被並置呈現。 *照片來源: 澳門藝術節FB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舞台版在澳門藝術節的出現,不僅是一次成功的跨媒介改編,更是一場與這座城市精神氣質深度共鳴的藝術事件。當Pi的小船最終在墨西哥海岸擱淺時,蘇蘇理解那種抵達的複雜心情,在這座永遠介於出發與抵達之間的城市,我們每個人都是Pi,在各自的故事海洋中漂流,選擇著相信的方向。而藝術,就像那隻若即若離的孟加拉虎,既是我們生存的威脅,也是我們活下去的理由。 ~~~~~~~~~ 更多各地吃喝玩樂、美容、潮流、旅遊、演藝、文化、生活或購物資訊、心情話語文章等,繼續以一文多發形式發放於各地多個高人氣時尚生活網站的專欄內,詳情請點擊蘇蘇的 新浪微博: 『蘇蘇的部落』http://www.weibo.com/susannakl/profil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ososusanna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sososusanna 小紅書: 蘇蘇的沉浸式生活 時尚生活專欄和部落格 (網站及手機Apps): 蘇蘇的部落sosoblogchannel 澳門最人氣資訊網站CTM。LifeMag 中國LOFTER@163.com 中國搜狐網 中國攜程網 台灣痞客邦 全球最大旅遊資訊網站TravMedia.com 澳門時尚生活藝文雜誌ZA誌 聯絡及邀約: susannakL88@yahoo.com.hk

電影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潮流特區
原來世界這樣大 ・2019-06-21

由李安執導拍攝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兩小時帶來不一樣的奇遇旅程。為沉悶的週末,加點意義。 背景講述生於印度的Pi對世界萬物有一份好奇的心,父親擁有一個動物園,Pi常常去動物園留意動物的行為,尤其對老虎相當有興趣,生性善良的他不怕死地接近老虎,爸爸為了証實老虎的獸性,把羚羊送到老虎的面前,讓他親眼見証老虎的獸性,從此Pi不敢再接近老虎。Pi在機緣巧合下接觸了不同的宗教,認為在不同宗教中學會了不同的事情,他沒有揀選追從某一個信仰,而是成為一個多神論者。 在印度政治上的紛擾下,Pi的家人決定賣掉動物並移居到加拿大。可是,出海不久遇到暴風雨,Pi饒倖地乘上逃難的小船,同行還有一隻斑點鬣狗、一頭受傷的斑馬、一隻猩猩和一隻孟加拉老虎。在共存的環境下,動物互相殘殺相繼死去,剩下叫Richard Parker的老虎和Pi。驚慌的Pi 與老虎度過了一段不理不睬日子後,想跟老虎一起活下去,於是克制及馴服著老虎,習慣彼此的存在,在船上和平共處,最後一起被獲救。 在Pi和老虎一起在船上對峙的日子,也可解作是Pi和自己獸性的對峙。一直以現實原則(Ego – deal with reality)克制著自己的Pi,被迫到絕路時,恐懼將潛在內心的生存本能(Id)激發出來。為了生存,他拋開了宗教的枷鎖,吃素的他殺掉水中的魚來充飢並為自己的罪而痛哭。Pi意識到Id和Ego的存在,更重要是明白去到一個臨界點,所有事情也以生存為先。Pi的父親在電影初期說過:「老虎眼睛所看到的是你心裡的投射。」這在後來一一應驗,解釋著他本能和獸性在殘酷的環境中幫助他求生,也代表著老虎就是Pi。 我一直都不明白島嶼的意義,直至想起日本探員向獲救後的Pi問話。Pi的故事有兩個版本,前者是鬣狗、斑馬、猩猩和老虎,後者是廚師、船員、母親和Pi本人。我一直相信前者是真的,但去到Pi和老虎在飢餓的底線下發現了小島,並在島上獲取生存的能量,我才明白後者的故事才是真實的故事。小島一直出現蓮花的圖案,而島嶼的遠景是個女人的形狀,這島嶼暗喻著Pi的母親,換句話說,Pi去到最後為了生存殺掉了母親。雖然李安在訪問中沒有把故事詳細解釋,但種種的牽連和暗喻似乎解釋了這個殘酷又現實的結局。到最後,船員選擇相信動物的結局,可能是基於「人性本善」吧,那你呢?起初看到一頭霧水的我還是在網上找解說,終於明白箇中道理,然而故事中的每個細節和暗喻並非一下子就能連繫得到,也要花點時間去消化和理解。你覺得故事是在說動物在船上求生,還是人類現實的故事,那就要看你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有多透徹了。 說到信仰部分,《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有一番見解 – 摸索、試煉和選擇。Pi的父親是科學派,不相信宗教,認為信仰只是一個心靈寄託,世界萬物的真理源於科學研究。而Pi母親不理家人反對而跟Pi的父親在一起,最終與家人斷絕來往,對Pi母親而言,宗教是跟家人唯一的連結。去到Pi,從小接觸了不同對宗教,即使家人有說過不應同時有多個信仰,但Pi堅信能從不同宗教學到不同的事,屬於多神論的。那時候的Pi 在不同宗教上探索,雖然Pi跟父親和母親三人對宗教有著不同意見,但沒有爭吵,反正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在信仰上,不論是無神、信奉哪一個神,都是各人的選擇和自由,沒有對或錯之分。在遇難後的Pi曾經祈求天上的「神」幫忙,但沒有一個「神」顯靈,Pi 最後跟從自己的獸性,經歷過後的Pi「選擇」了什麼,相信也膚之欲出了。對應電影所說的:「信仰說是房子一樣,有很多房間。」而人,會選擇自己去聽想相信的事情,也暗示了導演對宗教的看法。 Pi年青時的女朋友、Richard Parker這個名字的由來等等細節,原來也經劇組精心設計過,但我不作詳細解說了。這部電影確實是耐人尋味,有空的不妨把這部電影詳細分析,解釋當中的微細關係吧。 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最讓人痛心的是,沒來得及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