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特區

最新文章

github flow - github 開發流程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6-20

那些年那個很穩定卻又不受歡迎的 git flow 開發流程 多年前,朋友就向筆者介紹git的團隊整操作流程。筆者深思過後,的確實用,那些年的git-flow,很美滿,由開發、測試,到發佈、修補漏動(backport),都有清楚明確的指引。 原作者連結:git-flow 大家如果沒有更複雜的需求,真的可以照搬,筆者也很推這一個模型。 但在長期推廣下,筆者發現大部份人其實都不熟git的基本操作,什至連git graph也不看,現在看git flow,就更不可能接受。那怕是有常用git的個人團隊,也是不怎使用分支模型。 前一兩年,筆者也不懂,筆者也努力地簡化git flow。例如把master和develop合而為一,但最後也是少有人可以接受,很多人還是卡在分支那邊,對checkout、merge還是很陌生。在跟更多不同人的協作過後,筆者總於意會到一件事。其實大部份人,只想知道最後、最新的狀態,只會更新 master / main ,也因為個人開發,所以連衝突也不會有,更不需要使用merge。那怕是少型團隊,頂多也是維護main的衝突,間中用用merge,而checkout還是用不著。 其實這個情況,並不限於小型團隊。因為 web app 和 DevOps 的流行,所以越來越少機會要維護多個舊的穩定版本。大家都專心於最後一個開發及發佈版本就完事,用戶的某個版本有問題?更新到最新版本吧。(註:越底層的應用開發模式,因為相容性問題,不可能只保留一個穩定版本。) 那麼我們就大力簡化吧 - github flow 開發流程 既然大部份情況,大家都只在乎 main / master / 預設分支,那我們也沒有必要跟著複雜的 git flow 走。但在 DevOps 的角度下,為保證 main / master 穩定性,大家還是至少要遵守branching 、pull (merge) request 、code review 、auto test 原則 。 github就最簡單的branching 、pull request 、code review 提出了它們的 github flow。 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在開發時,都先從 main 起一個新分支,不斷更新。待合適的時候,就透過 pull requst,向原項目負責人提出申請,只要項目負責人點頭,就可以把改動傳入 main 中。又因為Github 原本的定位在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協作,初時已經需要通過fork建立獨立的倉庫,那怕你不愛分支也必需分支。所以 pull request,code review 的作用更明顯,後逐的協作更理所當然。 但若果回到公司團隊協,Github flow 就應該像筆者之前提出協作方案,各自起分支,最後由某個人守門,把所有結果放到 main 中。(前文連結)

Coding Anywhere 工作方案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6-13

最近筆者一直在準備軟件開發的教材,因為各種原因,例如:新舊硬件交替,沒有固定的電腦等等,讓寫稿和設計教程的進行得很慢。但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旱見,即便是真正的開發團隊,也會時時刻刻面對各種新舊設備的更換。在不久的未來,這種更替速度可能更頻繁,工作模式也很可能趨向這樣,為了打造更靈活的工作方案,適筆者一直為自己的coding anywhere情境物色合適的工具。 基本假設 在分享之前,有些前題條件必需要滿足,coding anywhere的基本條件是我們可以把一些厚重的資源變成cloud或遠端工作,如果你是開發主機遊戲,你的測試必需要在PS5上跑,那就沒有條件帶著裝備走。即使你可以設定遠端連線,但你人在外,其實沒法在PS5上做互動。真正有條件實行的工作,必需要可以在外由開發至測試都行得動。 在這個前題下,筆者就開始分享一些自己嘗試過不同組合。 不可或缺的東西 - 滑鼠、網絡 這件事,看似不重要,但筆者一直沒法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 無線滑鼠是標準配置,筆者曾經想去掉滑鼠,但不太可行。這個大家還是選一個不太大,而且可以穩定在不同機器切換的滑鼠吧。至於鍵盤,視乎你的主機有沒有實體鍵盤,如果最後選擇平板或掌機的話,還是需要帶鍵盤外出,亦即是不論你選擇何種方案,鍵盤的重量也是不會消失的。 另一個就是網絡流量問題。我們處身的環境,並不一定有免費網絡。有時為了安全性,我們不想配對公用Wifi。那怕不考慮安全問題,公用Wifi都很常出現因為人流太多而被踢的情況,所以一般都考慮直接使用手機的4G/5G網絡。而為了節省流量,一般控制好大檔案/大更新的下載時機,都是可以達到的。 不同的工作模式,不同的選擇 上述第一個問題在筆者看來,都屬於沒有選擇,但下面的選擇,可以基於價錢、功能、需要而搭配。另外,我們還要假設我們有足夠的Remote資源可以用。但如果大家的開發,必需要帶著硬件資源,就不太可能實現coding anywhere。 一台入門級的Notebook 如果我們大部份工作,都可以經Cloud Service解決的話,其實我們不必投資太多在主機之上。Notebook帶著四處跑,壞的可能性也多,入門級的Notebook就算壞了也沒有那麼心痛。 全Cloud Service還有另外一個好處是不需要擔心備份問題,壞了Notebook就狠心換機。而且Cloud Service的好處是需要更新client software的網絡流量消費不高,不過想真省錢的話,就需要好好控制cloud service。 例子1,如果大家熟識或願意使用github codespace或gitpod等全cloud IDE,Notebook只需要安全Browser就夠。所有IDE, VM都由github或gitpod提供,它們各自有各自的免費用量,也就是說,當大家真的不夠用又不想付費,可以兩著切換用。真的不夠用,就時租codespace 2G 每小時$0.18USD,約為每小時1.44MOP。 例子2,如果大家有自己Cloud VM,可以用VS Code + SSH,除SSH的extension外,其他安裝及運行在VM中,對Notebook client的要求不高。Cloud VM品牌可以使用Digital Ocean、Linode等,2G機器價錢更低,每小時0.018USD左右,不過就要自己初始化各種工具。 一台高階的Notebook 這個方案可能就不需要再多解釋了,那就是你把家裏的核心電腦帶著到處走,一切都自給自足。在外的不可控因素可能就只有電量控制。另外一方面,長期的備份和維修成本也是需要考慮的。 輕便裝:一台中階大平板 跟上面的遊戲用PC掌機類似,不過螢幕更大,但缺點是配上鍵盤後,價錢比得上一台中階電腦,出門的重量也比得上電腦。在軟件上,你還必需要選擇Cloud VM,Local IDE也不一定有。所以在成本上來講,沒有很太優勢。大平板可能只對那些有專門APP需求的用戶有意義。 究極輕便裝,一台7/10寸入門平板 大平板最大的問題是價錢,但如果換成小平板,一切就不錯了,壞了也沒有那麼心痛。源用所有純Cloud解決方案。出門的負重最低,電量也最有保證。這是筆者最推薦的方案。 低成本高階機:遊戲用PC掌機 對,你沒有看錯,筆者指的是主打遊戲的PC掌機,也是筆者現時自己的最佳方案。假如你在工作室、家、公眾環境來回切換,很擔心傷到Notebook的話,那麼買台低成本的PC掌機絕對是可以接受。有些很重要的底層功能,需要多台Cloud VM,可能花費很高,所以還是需要經Local實現比較有性價比。 它最重主要的問題是螢幕小和沒有鍵盤,但這個程度,對比入門平板來講,其實都差不多。但它比平板有更強的CPU、RAM,作為移動核心電腦一定沒有錯。你還可以自由選擇Local VM、Cloud起VM。

何謂 Infrastructure as code - IaC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6-07

在雲端服務出現後,好多新的名字,或許大家都聽過,筆者也稍為再簡介一下。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就像我們的Web App,不用下載體件,可以直接經雲進行業務操作。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這個概念可能最含糊,筆者理解就是,雲端供應商提供一些底層的軟件,供IT人使用。像是資料庫,Web Engine。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這個更底層,雲端供應商給出CPU, IP, Memory, Storage等,頂多就再多個預安裝OS的選項。IT人自己去配搭使用。 多得這些彈性服務,雲端應用才真的跟過去租用實體伺服器有所差異。 但對於IT人來講,要使用這麼多不同的服務,實在也不簡單。對於IT消費方,用錢換來實體硬件的靈活性,但因為硬件沒有邊界之後,軟件的量就暴增。管理也不能說是很方便。 在Docker, Kubernetes等Container(容器)出現後,又為這些管理問題帶來另一種希望,就是Infrastructure as code - IaC。它的目標是,管理基礎設施,要像管理原始碼一樣,checkout 就可以回覆到指定狀態。 初聽之下,大家可能覺得好玄,但其實這個概念,在之前筆者的Docker 教學中,已經有出現過。Docker compose 、Docker stack 指令,它們都是基於yaml檔的IaC。 當筆者更新了yaml 檔,執行一次stack deploy ,docker 就會對比之前狀態,如果replica(分身)不夠多,就自動增加所欠數量,如果image 也更新了,就排隊輪流重起換image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checkout 舊的yaml 檔,回到過去某個狀況,只要還是執行同一句stack deploy ,系統就自然減少所需的replica數量,下戴過去的image。這就代表,我們對於container 構建而成的環境,都可以放入Git等版本控制中,整個管理模式,就像管理程式碼一樣(GitOps)。 對於更進階的Kubernetes更是如些,除了container外,多種不同的network,storage配置,都通過yaml檔進行控制。這樣,架構即使複雜,但只少可以測試、重現和管理。還有一個,它比Docker stack要強的是,它某程度上支緩刪除的概念。雖然不完全,但總比完全沒有方便。 這個IoC的概念,可能還未達到一定廣泛地應用的階段,但它的核心在於,基建項目有檢測試差異的功能,自動去因為這個差異去加或減資源。用Programmer的講法,就是系統有Diff的功能,自動多除少補。

開發者在Steamdeck上的另一個選擇: Gnome box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5-28

前些日子,因為升級podman的關係,筆者對Steamdeck的限制就更為了解。因為Steamdeck是一個修改過的Arch linux,不單止代表是某些區塊是唯讀不可寫。更深一層的問題是,有些依賴包,不能簡單地通過安裝或自行編輯來解決。 例如早前podman 5.0.x需要的pasta依賴,雖然Arch linux官方有這個lib的發佈,但Steamdeck沒有選用,那些我們自己下載原始碼,你地會發現steamdeck的gcc或cc編譯指令還法完全執行,一來是編譯器指令沒有預設對,另一方面則是缺少了更多的c lib (.h) 依賴包。最後筆者只好選擇下載pasta官方預編譯的二進位程式。能用,但就總是多少有點不安心。因為pasta的預編譯只是針對x86_64的CPU,並沒有考慮link lib的問題,不過這次運氣還算可以,沒有無盡依賴的問題。 回來講Steamdeck的情況,之前筆者介紹brew,其實是macOS帶過來的,雖然他們對其他linux的支援很不錯,但多少都基於某些低層的依賴包可以隨時更新。而Steamdeck這個限制版,就沒有保證linux 依賴包的預安裝。(那怕是Ubuntu也是一樣,只是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指令案裝就可以了。)所以在Steamdeck上,長遠還是要找一些官方維護的軟件比較安全。 Steamdeck上預設的是依賴安裝是【Flatpak】,雖然它不像yum, apt, dnf這些仔細可以安裝原始碼依賴,但它們可以安裝App,例如Firefox、Chrome、輸入法等。遺憾的是,Flatpak上沒有podman, docker,對於開發者來說就很不方便。 但最後,筆者終於在【Flatpak】上發現一套【BOX】VM解決方案。它的功能不算強大,但至少可以經ISO安裝自己想要的OS,也有快照功能(只限關機狀態下)。BOX官方亦表明,這套VM不是針對自動化或企業管理所做的,只有一些基本操作。 官方連結: https://apps.gnome.org/Boxes/ 官方原始碼: https://gitlab.gnome.org/GNOME/gnome-boxes Flathub載點: https://flathub.org/apps/org.gnome.Boxes 對於筆者來說,能裝到VM,代表就有更多的操作空間。如果大家不介意多了一些虛擬層,會太影響效能,其實很多操作可以在VM內使用。例如不需要再用podman,可以直接在VM中使用docker、安裝k8s等。對於效能問題,我們必需要在Steamdeck操作時,至少我們可以在VM中先安裝Arch linux,找回必要的依賴包,編譯我們想要的link lib,再抄回Steamdeck下執行。過程的確比較轉折,但若然Steamdeck這台機器只適合打機的話,就真的很可惜。

BEYOND EXPO | Dr. Easy好醫師智慧醫療平台 打造澳門智慧城市

科技新知
Cheers!・2024-05-24

為推動本澳智慧醫療發展,澳門電訊打造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Dr. Easy好醫師醫療平台,澳門電訊Dr. Easy好醫師醫療平台啟動儀式在23日下午,於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澳門電訊展館舉行! 平台啟動儀式 郵電局局長劉惠明、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澳門中聯辦經濟部助理陸上城、議員陳澤武、胡祖傑、梁孫旭、梁鴻細、鄭安庭、羅彩燕、馬耀鋒及澳門電訊行政總裁潘福禧共同參與平台啟動儀式。 澳門電訊商務副總裁湛寶儀發表 「Dr.Easy好醫師平台是澳門電訊面向醫療機構和服務使用者打造的一站式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多元化的數字管理功能、問診預約、檢查預約、遠程視像諮詢及報告查詢等功能,並內置了AI生命體徵檢測功能*,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透過面部掃描可分析身體健康數據,隨時掌握大致的身體狀況。亦期望透過該智慧醫療平台,為醫療機構及服務使用者解決現時存在的痛點、難點,打造一站式便捷高效的診療體驗。」 澳門電訊商業服務及拓展高級經理邵慶祥詳細介紹Dr. Easy好醫師平台亮點 為醫療機構提打造管理系統 實現資料雲管理 服務使用者端一鍵預約、覆診、報告查詢等功能 首批進駐澳門電訊Dr.Easy醫療平台嘅醫療機構代表 澳門明愛 歐亞口腔醫療中心 健滙醫療中心 尚越醫療中心 諾安醫療服務 工人醫療所 便民醫療中心 百利康醫療中心 九澳護養院 澳門電訊亦會繼續透過引進及自研各項智慧轉型解決方案,為醫療服務使用者打造更優質的智慧醫療服務體驗,助力澳門各界加速數字化轉型步伐,為市民打造一個智慧城市! *AI生命體徵檢測功能之所有數據不能代替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判斷,結果只供參考,如有需要請聯絡專業的醫療人員諮詢

BEYOND EXPO | 澳門電訊 X 澳門大學 延續項目合作 推動智慧旅遊業

科技新知
Cheers!・2024-05-24

為推動澳門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澳門電訊與澳門大學早於2018年已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透過雙方的合作,成功完成了「旅遊大數據算法研發」及「自動化客戶體驗測試工具研發」的項目合作,5月23日,於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BEYOND EXPO)澳門電訊展館舉行雙方延續戰略合作簽署協議,為助力澳門1+4產業多元發展注入新活力! 簽署有關戰略合作協議 澳門大學副校長(研究)葛偉教授和澳門電訊行政總裁潘福禧共同見證下,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須成忠教授與澳門電訊商務副總裁湛寶儀簽署了有關戰略合作協議! 澳門電訊商務副總裁湛寶儀:「澳門大學卓越的科研團隊和師生,是澳門電訊在推動智慧城市領域研究成果轉化的重要伙伴,其中『旅遊大數據算法研發』項目的成果,更成為了支持澳門智慧旅遊發展的重要部分,未來,澳門電訊繼續就5.5G、AI、大數據、智慧物聯網應用等領域,與澳門大學展開更深入的合作,期待為澳門打造更多智慧應用場景。」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須成忠教授:「澳門大學與澳門電訊的強強合作,相信能對澳門的通訊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這次的續約,也是雙方對前期工作的認可和肯定,雙方的後續合作,特別是在產學研方向的合作,有望推動上更高更大的台階。」 雙方進行了產學研項目交付儀式 交付項目 「旅遊大數據算法研發」項目 將助力澳門電訊大數據服務應用,進一步精準地分析及挖掘景點與旅客之間的關係,擴展數據的可用性及支持轉化更多應用場景。 「自動化客戶體驗測試工具研發」項目 將加快澳門電訊推動實現智能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測試準確性、擴大測試覆蓋範圍等,更好地了解客戶的服務使用體驗。 澳門大學代表參觀展館 在澳門電訊介紹下,參觀了展館中圍繞助力推動文化旅遊、大健康產業、AI+大數據潛力和應用、最新網絡安全技術與多網融合、新一代極速網絡等方面的「數碼澳門3.0」網絡基建及智慧應用。

Spring Boot 04 - 進入http json api 世代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5-23

本節,我們將會建立一個http服務,提供json api讓程式訪問。 下戴模版 我們跟上節一樣,使用Spring Initializr (Maven) 下載模版,但細節筆者就不再講啦。Dependency主要選擇 Spring Web Spring Boot DevTools 下載後,可以直接運行測試,可以用指令 mvn test 或經IDE運行。Spring會至少測試下能不能成功取用預設的8080端口。 Controller 我們若要實作 http json api,需要在 spring 中加入一個類,附註為 @RestController ,那方便起見,類名我們也命名為 XXXController 吧。作為示範,我們弄一個 HomeController.java ,裏面有最常見的 http GET, POST功能。 // src/main/java/io/github/macauyeah/springboot/tutorial/springbootwebapibasic/controller/HomeController.java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PathVariabl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Po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Body;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 ... other import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pi") public class HomeController { @GetMapping("/someRecord/{uuid}") public Map readSomeRecord(@PathVariable String uuid) { return Map.of("ret", "your uuid:" + uuid); } @PostMapping("/someRecord") public Map createSomeRecord(@RequestBody Map requestBody) { HashMap ret = new HashMap(requestBody); ret.put("ret", "got your request"); return ret; } } HomeController裏,完整的URL 其實為: GET http://localhost:8080/api/someRecord/{uuid} POST http://localhost:8080/api/someRecord URL中的api之後的路徑,都是定義在 HomeController 中,而前半的8080及context path,是使用預設值。在正式環境下,可能隨時會被重新定義。但我們做本地測試,只需要驗證預設值就可以了。 我們真的運行起程式mvn clean compile spring-boot:run,再使用最簡測試工具進行測試。Windows的朋友,可以選擇Postman作為測試,它有圖形介面。而linux的朋友,請用curl,預設安裝都會有。下列為方便表示測試參數,筆者選用curl。 測試GET,其中1234會自動對應到spring裏的uuid。 curl http://localhost:8080/api/someRecord/1234 # return {"ret":"your uuid:1234"} 測試 POST,其中的 -d 參數,會對應 spring裏的 @RequestBody, -H 參數則是設定 http header 的意思,我們就使用約定俗成的 json 作為 header 。 curl -X POST http://localhost:8080/api/someRecord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d '{"requst":"did you get it?"}' # return {"requst":"did you get it?","ret":"got your request"} 上面的兩個操作,都回傳了我們輸入的資訊,這代表了我們成功用spring架起了http json api,而且正常讀入資訊。 Test Case 雖然我們可以正常地架起 api,但每次開發都要 postman / curl這種工具額外試一次,其實也有一些成本。而且 api 數量變大,或經多次修改後,就重複人手執行,就變得相當討厭。 面對這個問題,筆者會建議寫測試用例,即是Test Case,而且用Spring內置的@SpringBootTest來寫。 產生一個空的Test類,vscode中,最簡單可以Source Action => Generate Test,然後加入這次要測試的參數。 // src/test/java/io/github/macauyeah/springboot/tutorial/springbootwebapibasic/controller/HomeControllerTest.java import org.junit.jupiter.api.Tes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test.autoconfigure.web.servlet.AutoConfigureMockMvc;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test.context.SpringBootTes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http.MediaTyp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est.web.servlet.MockMvc;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est.web.servlet.RequestBuild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est.web.servlet.request.MockMvcRequestBuilders;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est.web.servlet.result.MockMvcResultHandlers;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est.web.servlet.result.MockMvcResultMatchers; @SpringBootTest @AutoConfigureMockMvc public class HomeControllerTest { @Autowired private MockMvc mockMvc; @Test void testGetSomeRecord() throws Exception { RequestBuilder requestBuilder = MockMvcRequestBuilders.get("/api/someRecord/1234") .contentType(MediaType.APPLICATION_JSON); this.mockMvc.perform(requestBuilder) .andExpect(MockMvcResultMatchers.jsonPath("$.ret").value("your uuid:1234")) .andDo(MockMvcResultHandlers.print()); } @Test void testPostSomeRecord()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request = """ {"requst":"did you get it?"} """; RequestBuilder requestBuilder = MockMvcRequestBuilders.post("/api/someRecord") .contentType(MediaType.APPLICATION_JSON) .content(request); this.mockMvc.perform(requestBuilder) .andExpect(MockMvcResultMatchers.jsonPath("$.requst").value("did you get it?")) .andExpect(MockMvcResultMatchers.jsonPath("$.ret").value("got your request")) .andDo(MockMvcResultHandlers.print()); } } 最後就是執行 mvn test 或經IDE運行,應該都會得到所有測試都通過的結果。 mvn test # other test result ... [INFO] Tests run: 2, Failures: 0, Errors: 0, Skipped: 0, Time elapsed: 0.368 s -- in io.github.macauyeah.springboot.tutorial.springbootwebapibasic.controller.HomeControllerTest # other test result ... 上面的程式碼很多,我們逐一來。 @SpringBootTest 寫在類的外面,代表執行這個測試類時,需要運行起整個Spring程序,當然也包括http的部份。 @AutoConfigureMockMvc 寫在類的外面,代表執行這個測試類時,可以模擬一些發向自己的 http 請求。 @Autowired private MockMvc mockMvc 寫在類的裏面,因為之前有定義了可以模擬 http 的請求,Spring在運行時為大家提供了那個所謂的模擬http client的實例。 MockMvcRequestBuilders,則是建造要測試的URL及Header參數。 MockMvcResultMatchers,則是檢查回傳的結果是否如遇期的一樣。 為何這個http client叫模擬 - Mock ? 因為在測試用例中,可能連Controller 內部依賴組件也需要進一步模擬,這樣才能把測試目標集中在Controller裏,這也是單元測試的原意。只是本次的例子看不出模擬與否的差別。 MockMvcResultMatchers.jsonPath(),這是用來檢測json的結構是否跟預期一樣。有些網路上的其他例子會簡寫成 jsonPath() ,但因為vscode IDE的自動import功能比較差,筆者還是保留傳統的寫法。 如果大家覺得@SpringBootTest很難,想折衷地把其他測試方法,那麼把 postman / curl好好管理起來,每次修改完程式,都完整地執行一次 postman / curl ,也可以達到測試的效果。只不過大家還是要好好學會整合 postman / curl,知道如何檢測json結構,什麼時候有錯,什麼時候叫測試通過,所以也要花一樣功夫來實現。 最後,大家千萬不要因為測試難寫而逃課,因為寫測試絕對地可以減輕日後重執行的工作量。除非你的程式碼即用即棄,否則都建議寫測試。(測試跟寫文檔不一樣,有了測試也不能沒有文檔。好消息的是,文檔現在越來越多自動生成的工具,我們日後再找機會介紹。) Source Code spring boot web api basic

Ubuntu 24.04 試用報告-更新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5-21

上期為大家介紹了一些ubuntu docker, multipass的一些改動。本期再繼續介紹一些其他的更新。 apt中的source.list 的位置更新了,格式也更新了,從/etc/apt/sources.list在指向了/etc/apt/sources.list.d/ubuntu.sources,格式變得更親民,就像如下所示 Types: deb URIs: http://mo.archive.ubuntu.com/ubuntu/ Suites: noble noble-updates noble-backports Component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Signed-By: /usr/share/keyrings/ubuntu-archive-keyring.gpg Types: deb URIs: http://security.ubuntu.com/ubuntu/ Suites: noble-security Component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Signed-By: /usr/share/keyrings/ubuntu-archive-keyring.gpg 承上更新,雖然格式好看了,noble-security的部份卻故意折開了。而且在live-cd初次安裝時,大家若要改mirror(鏡像站點),只能修改noble noble-updates noble-backports的位置,noble-security還是會指定在官方的位置。筆者猜測它的用意是針對安全性更新,大家應該要直接訪問官方網站,不要等mirror慢慢更新。此一更新,不單影響ubuntu 24.04,連ubuntu 22.04也受一併折開了,只是22.04還是使用舊版。如果有需要變回統一的方向,減少日後自動化的修改,可以像以下修改 ubuntu 24.04的修改 Types: deb URIs: http://mo.archive.ubuntu.com/ubuntu/ Suites: noble noble-updates noble-backports noble-security Component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Signed-By: /usr/share/keyrings/ubuntu-archive-keyring.gpg ubuntu 22.04.04的修改,刪除/etc/apt/sources.list,新增/etc/apt/sources.list.d/ubuntu.sources (對齊ubuntu24的位置) Types: deb URIs: http://mo.archive.ubuntu.com/ubuntu/ Suites: jammy jammy-updates jammy -backports jammy-security Component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Signed-By: /usr/share/keyrings/ubuntu-archive-keyring.gpg

測試驅動開發 | 系統邊界Mock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4-23

好一段日子之前,筆者就介紹了一些寫Test Case的大方向 。對於大部份情況來說,有分隔的開發環境,有整個配套,測試起來是順暢的,想做單元測試可以,做整合測試也可以。但如果沒有,我們其實也要想辦法寫Mock。 Mock這個概念,對於寫前端程式的朋友應該比較熟悉,因為前端開發者總不能等後端準備好之後,才開始慢慢設計。前端很早期就要模擬一些情況,做介面設計,做各種思考。而且這個Mock不是指在運行單元測試時,才使用的臨時修改隨機數據。而是針對開發時,自行模擬的後端或外部環境。不過因為前端介面涉及很多主觀設計,很多元素冇辦法做固定的自動測試,所以前端的測試通常要人幫測試。 而後端開發,邊界Mock這一概念也很有用。在外部環境不足的情況下,為自己系統的邊界部份自建一個Stub / Dummy 等的模疑數據,是很有幫助的。不論我們對外部環境的掌控度有多少,我們走測試驅動開發(Test Driven Development),好好地定義這個外部環境的期待行為是很重要的。 例如,你有個功能,需要存入數據,但資料庫未準備好,也沒有所謂的In Memory資料庫可以用。這時,自己架空寫一個什麼都不做或回傳固定結果的函數作為中轉接口,然後在你的Test Case可以規劃你的想要結果。 也許你會說,這個函數就是存下資料,我不會需要它的回傳結果,但我們其實還是可以在Test case 中定義一些錯誤檢測,確保這個函數沒有Throw Exception 。再進一步想,我們主程式是否真的不負任何儲存失敗的責任?要定義其他回傳變數,方便寫Log讓追蹤?或者我們至少要知道成功後的Primary Key ?若然業務上真的不在乎儲存結果的有效性,我們不存入數據也是可以的? 所以歸根究底,我們還是在乎儲存的成功與否。還是有必要去驗證驗寫入是否成功。 上述例子,因為資料庫不存在,開發途中可能Test Case 有好長一段時間也通過不了,但至少當資料庫完備後,可以直接驗證,不用人手手工測試。 舉另外一個例子,我們要從某個地方,例如API或資料庫,讀取數據。我們也可以先寫中轉接口,並為它寫Test Case定義應有的行為。雖然明明就只是讀取,我們沒法控制太多。但在接口做好異常狀態處理,是很重要的。例如Handle exception、檢查某些重要業務值會不會是空、確保後續部份可以正常使用,這是因為我們不能被外部系統的失誤而導致自身系統癱瘓。 其實測試驅動,本質上就是強逼大家想多一點,好好定義預期的行為,不論內部條件怎樣變化,都有一自動的檢收標準。

Spring Boot 03 - 做好Database的模組化及測試用例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4-12

這節,我們將會使用spring-data-jpa,寫一個業務上的資料庫模組,提供資料表的存取,讓你的好同僚可以直接使用。這樣可以在多模組的環境中,減少同一個資料表在不同地方重複又重複地重定義。將來要更新,也可以使用jar檔的方式發佈。 下戴模版 我們跟上節一樣,使用Spring Initializr (Maven) 下載模版,但細節筆者就不再講啦。Dependency主要選擇 H2 Database Spring Data JPA 對pom.xml作一些微調,並把spring-boot-start-data-jpa,h2改為只在測試中生效。 並把Java檔案搬一搬位置 # old location src/main/java/io/github/macauyeah/springboot/tutorial/springbootdatatest/SpringBootDataTestApplication.java src/main/resources/application.properties # new location src/test/java/io/github/macauyeah/springboot/tutorial/springbootdatatest/SpringBootDataTestApplication.java src/test/resources/application.properties 以上的操作,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提供Schema,或者叫資料表規格。其他用於做連線的操作,我們不需要打包在jar內。所以把那些次要的東西都放在test資料夾中。我們這時可以先用mvn test指令,確保一切功能還是正常。 Entity folder 然後我們入正題,在pom.xml中加入hibernate-core,spring-data-jpa, 然後在main資料夾下加入 Entity、Repository,例如前述用過的Apple和AppleRepo,最後資料夾就像是這樣。 . |-- pom.xml |-- src | |-- main | | `-- java | | `-- io | | `-- github | | `-- macauyeah | | `-- springboot | | `-- tutorial | | `-- springbootdatatest | | |-- Apple.java | | `-- AppleRepo.java | `-- test | |-- java | | `-- io | | `-- github | | `-- macauyeah | | `-- springboot | | `-- tutorial | | `-- springbootdatatest | | |-- SpringBootDataTestApplication.java | | `-- SpringBootDataTestApplicationTests.java | `-- resources | `-- application.properties 然後我們在Test Case中使用AppleRepo @SpringBootTest class SpringBootDataTestApplicationTests { @Autowired AppleRepo appleRepo; @Test void contextLoads() { Apple apple = new Apple(); apple.setUuid(UUID.randomUUID().toString()); apple.setWeight(100.0); apple.setGravity(1000.0); appleRepo.save(apple); } } 這個跟前述02-spring-data-jpa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的main中只有Entity相關的Class,我們發佈jar,別人引用我們的class,別人不會解發其他不相干的商業邏輯。假如發佈02的例子,因為Spring有自動初始化Component的原因,很可能會誤觸發02中的BasicApplicationRunner.java Source Code spring boot data test

Git Worktree

科技新知
MacauYeah・2024-04-09

看了Git 大神的影片 part two,才知道原來切換git分支還是有不同的做法。傳統中,我們使用git checkout BRANCH_NAME_1 來切換到我們想要的分支。通常這樣做,代表我們放棄原來的工作環境,換到另一個工作環境中。 這樣做很好,對不對? 是的。但有些時候,我們只是被逼離開原本的工作環境,跳到一個過去的分支/節點去查一些東西,或者修正一些東西。更什的是我們原本的工作環境都還是混亂狀態下,我們不想做commit(提交),我們只好用git stash,暫時將工作環境存起,然後再git checkout BRANCH_NAME_1。在你想做的事做完後,再git checkout OLD_BRANCH。 看起來其實也沒有很麻煩,是不是? 但其實當你的專案有一定大小,你在不同版本跳來跳去,你的IDE就會不斷地重新編譯。更不幸的是,當你的不同版本中有模組數量的差異,弱一點的IDE,什至會攪死它的cache,之後就會發生鬼打牆。為解決IDE引發的問題,筆者有時會直接cp -r YOUR_PROJECT TEMP_PROJECT,在一個新資料夾下另起爐灶。那就是有兩個不同的資料夾裝載著你的專案。 這樣應該沒有問題了吧,是不是?這次是真的可以了,扣除了筆者個人健忘的問題,就沒什麼問題了。 不知大家有沒有經驗,連續commit了幾次,但最後一次commit卻忘了push(與伺服器同步),然後就跳到其他地方繼續工作。如果我們在同一個git repository下,我們commit了但忘了push,即使我們git checkout去了其他分支,用git GUI畫出commit graph時,也至少可以提醒筆者有一個未與伺服器同步的分支。但如果當初我們用的是cp,那就沒戲唱了,什至乎當初複制了去哪裏都忘了。(當你老闆同時要你跟多個專案,健忘真的很容易發生。) 這問題有解嗎?有的,git在2.5版本以後,就提供了一個git worktree的指令。它有點像cp 指令,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兩個資料夾下的隱藏資料庫.git,當大家在那兩個資料夾底下,都可以看到另一方的存在。大家可以用git branch -a或git log --oneline --graph來看看。 詳細的指令介紹:git worktree git 大神的影片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