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從家、課堂到社區 陳康妮的人生減法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5-11-10

從家、課堂到社區 陳康妮的人生減法 過去數年,無論在家、課堂或社區,都是陳康妮實踐「人生減法」的領域。身兼多個身份的她受家人經歷、日本作家的啟發,創立澳門斷捨離學會,展開一趟有捨有得的旅程,以「斷捨離」理念啟發身邊人、市民思考消費價值,以及如何讓自己及所在的社區變得更好。 赴芬蘭瞭解「教育創新」 陳康妮醞釀三教育創新理念 陳康妮曾到愛爾蘭、澳洲留學,並在澳洲墨爾本大學完成教育管理碩士學位,現已從事教師培訓二十八年,主要從事教師培訓、品德教育、價值觀教育以及教育創新等工作。 在芬蘭見識當地教育體系,瞭解「教育創新」,同時發現該地教育體系幸福感高,該次經歷啟發她和學生一同構思如何參與本地社區事務,解決社會問題。「斷捨離」正是她的教育創新理念之一。 這位人生導師又經營兩個教育創新點子——「澳門愛.生命讀書會」及「澳門愛.生命教師小組」。前者在二〇二四年八月設立,讓書友在讀書會內交換心得,捐書給需要的人;同月成立的後者讓教師分享教學心得,傾聽教師在教學期間的苦與樂。 二〇二〇年,陳康妮向教會借用場地,設立「澳門斷捨離學會」的實體共享空間。 斷捨離初衷 為父打造安全舒適的家  啟發陳康妮醞釀實踐「斷捨離」的契機是要照顧生病的父親。二〇一九年,原本硬朗的陳父突然病倒,對陳家造成巨大衝擊。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陳康妮意識到家中過多的物品不僅造成生活不便,也潛藏著安全隱患。 為了讓父親能在家中安全、舒適地生活,她開始思考如何改善居家環境。「如果爸爸喺屋企,需要推輪椅或者要照顧佢,有好多地方都係一個危險陷阱,我作為一個照顧者,應該諗點樣可以好好照顧爸爸,等佢唔好跌倒?」 在照顧父親與工作之間,心力交瘁的陳康妮偶然接觸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捨離》,被書中理念深深觸動。為了避免與家人「開戰」,她首先向自己的物件進行「斷捨離」。她笑道:「你可以斷捨離你自己嘅嘢,但係千萬唔好斷捨離你屋企嘅嘢,如果唔係嘅話一定會家變。」 陳康妮與父母的合照(左至右:陳康妮父親、陳康妮母親、陳康妮)。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斷捨離 不止是丟棄 在實行「斷捨離」的第一年,陳康妮處理了一千件個人物品,而書本及衣服成為她首要目標。然而,在見到其他教育人士分享其捨去的書,使她明白到原來「斷捨離」還有「共享」的概念及意涵。書籍在不同人手中發揮價值,形成知識共享的良性循環。重點不是為了囤積,也並非只著重物品的經濟價值,珍貴的是人們以什麼方式去使用物品。 意識到現時電子圖書館和電子書非常普遍,人們對實體書的需求已大幅降低,家中數百本書籍及大量教案便是她首個「斷捨離」目標:陳康妮將不需要的書籍贈送給其他老師,亦分享到網路社群及捐贈社福機構。在捨去書籍的過程中,陳康妮也見到其他教育界人士分享她捨去的書籍。 目前她家裡的書已從幾百本書,減少到約十本,「我自己係一個量化嘅人,所以我就會提醒自己呢個係人生減法嘅開始 。」 陳康妮指,能夠有機會實行斷捨離,是一種福氣。 三年捨逾二千件物品 陳康妮:空間、時間、家人的愛皆比物質重要 回顧「斷捨離」的「戰績」,陳康妮在三年間總共捨棄約2,600件物品,包括大量書籍、衣服、鞋子。在捨棄的過程中亦讓她審視:消費是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亦思考人與物質的關係。 她笑指在接觸「斷捨離」前曾大量購買相同款式、顏色、尺寸的西裝外套,只因方便又不用熨燙,亦有不同類型鞋子,手袋更不少。家中的鞋有幾十雙,「我真係可以開鋪,嗰度有幾十對鞋,但原來我真係只著嗰幾對。」在接觸「斷捨離」後,就發現人類不需要換季,亦思考當時的自己為甚麼每逢換季見到大減價,就一定要買衣服。 當年為了讓爸爸換肝後可以在家裡住得舒服,身為照顧者的陳康妮決定減去個人物品,更方便爸爸生活,箇中價值觀就不同了。 她續稱,物質價值終究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己生活的空間、時間、以及家人的愛,才是最珍貴的,「我覺得呢個世界,空間係最貴的,自己係最貴嘅,親人嘅愛係最貴,物質(反而)唔係重要。」 陳康妮與「澳門斷捨離學會」的義工。 從課堂到網絡社群 陳康妮與學生推廣「斷捨離」 自身經歷讓陳康妮開始推廣「斷捨離」概念,學生成為其實踐「人生減法」對象。在課室內設置共享桌,讓學生將久未使用的物品帶到課堂分享。結果學生的反應讓她感到震憾,因為學生帶來的衣物堆積如山,甚至觸及課室天花板。 此番場景讓陳康妮不得不向學生進行靈魂拷問:「點解可以買咁多嘢?」當然,學生亦好坦白:網購很方便,不知不覺就會多買衣物。在她引導下,學生亦開始反思消費習慣。大部分學生從中獲得啟發,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 她又認為,教育應該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斷捨離」視為一種感恩、分享的行為,「能夠畀你(學生)斷捨離,係一個感恩,係一個福氣。」 市民透過「澳門斷捨離學會」共享空間獲取所需物資、處理自己的物品。 從線上到線下 關懷弱勢 為了更好推廣「斷捨離」理念,陳康妮在二〇二〇年創立了社交平台群組「澳門斷捨離學會」,現已有逾三萬名群組成員。群組內除了她的學生、其他學校的中小幼教師、亦有弱勢群體,並透過共享平台獲取所需物資,以及處理自己的物品。 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陳康妮、學會成員及義工亦開始上門為長者提供「斷捨離」服務,至今已處理三十多個個案,並提供後續跟進和關懷、協助長者搬運物品服務。 從幫助有需要人士獲得物資,到助長者「斷捨離」,陳康妮認為這些工作有助自己進一步理解「斷捨離」的社會意義。現在該學會仍處於「深耕細作」的階段,未來將繼續在學校和社區推廣理念。 從家人出發,到對學生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陳康妮以「斷捨離」實踐「人生減法」,讓捨去的物品在不同生命間流轉,發揮最大的價值。 生命可以影響生命,「斷捨離」正是她為家人及社區帶來更多愛與意義的方式。

陳康妮: 把不需要的,還給過去;把餘裕與自由,留給未來

文化創意
陳康妮・2025-09-04

把不需要的,還給過去;把餘裕與自由,留給未來 【把不需要的,還給過去;把餘裕與自由,留給未來】 我們以為存不到錢,是因為收入不夠。�其實,更常見的原因,是東西太多、注意力太散、日子太滿。�當你開始丟,不是粗暴地清空,而是溫柔地道別�你會發現:錢包變厚了,心也變輕了。 日本極簡理財達人 Takeru 說,他的存款一年比一年多�祕訣不在「再多賺一點」,而在讓不必要的東西退出舞台。 �背後其實只有三句話: ① 減少浪費,讓錢不再偷偷流走。�每一件閒置的小物,都是一次錯置的投資。 從清理開始,學會檢視消費動機�把「想要」降噪,讓「需要」發聲,生活成本自然往下走。 ② 找回時間,收入與效率就會回來。�東西越少,尋找越快、專注越深,你多出的每一小時,�都能用在精進、接案、學習,資產就這樣一點一滴長大。 ③ 讓舊物變現金流。�衣服、家電、收藏、書籍、兒童用品……也許正是家中的「迷你提款機」。�當你把沉睡資產喚醒,錢開始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物品奔波。 從這三類開始,溫柔地把理財變簡單 A. 與金錢有關的雜物�錢包像垃圾桶、收據與會員卡滿到炸、帳戶開了五六個卻理不清?�試著只留一張主要支付卡與三個帳戶:緊急預備/生活日用/投資增值。�用 App 掌握流向,拒絕「湊滿額」與「買了才省」的幻覺。 B. 裝飾性小物�過多香氛、抱枕、花瓶、畫框,看似質感,實則噪音。�把空間還給留白,你會驚訝:少,反而更高級;省下的是錢,也是打掃與心力。 C. 過量衣物與配件�百件衣櫃帶來的不是選擇,是猶豫與治裝費。�留下耐穿百搭的少數,一進一出、一年不超過 10 件�門口只擺「最常穿的一雙鞋」,穿著與決策一起變清爽。 給自己的「七日理財斷捨離」小儀式 Day 1|錢包重置:只留一張卡與證件,拍照存檔後丟收據。 Day 2|帳戶歸位:三帳戶制,重新命名與自動轉存。 Day 3|手機去干擾:刪會員 App、關促銷通知。 Day 4|裝飾減半:撤下 50% 裝飾,感受留白的安靜。 Day 5|衣櫃十選:挑出本季最常穿的 10 件,其他暫存箱觀察。 Day 6|舊物變現:刊登 5 樣物品,設定「售出就入投資帳」。 Day 7|復盤與承諾:寫下本週省下的金額與時間,訂下下週一個小目標。 斷捨離不是對自己苛刻,而是對未來負責。�當你把不需要的還給過去,把可用的導向未來,�你會看見:財富的複利,原來長在清醒與留白裡。 願你把家收乾淨,把錢裝對地方,把心安放回生活�讓留下的,都值得;讓放下的,都祝福。

    【作者簡介】

    陳康妮
    Miss Chan Connie 

    陳康妮女士在教育和社會貢獻方面有著顯著的成就。

    以下是她的一些重要成就:

     

    教育創新:

    陳女士推動了將教室搬到戶外的教育創新,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學習,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生死教育講座:

    她舉辦了關於生死教育的講座,從斷捨離到生命的意義,鼓勵人們正向思維面對生死。

     

    勤儉教育:

    陳女士強調勤儉的重要性,並將其視為澳門新一代年輕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未來技能教育:

    她認為未來技能教育應該成為全球教育的核心,包括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協作和溝通能力等。

     

    倫理學影響:

    作為一位在倫理學領域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思想家,陳康妮女士的教學不僅限於課堂,她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

     

    這些成就展示了陳康妮女士對教育的熱情和對社會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