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菲律賓以東熱帶低壓未來發展

環保自然
Trisha・2017-10-13

我們會受到這個低壓影響嗎?都是看看台風預報,及早有準備。 颱風快訊 2017年總1192期 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台10月13日08時16分 時 間: 13 日08 時 命 名: “卡努”,KHANUN 編 號: 1720 號 中心位置: 北緯18.0度、東經120.3度 強度等級: 熱帶風暴 最大風力: 8級, 20米/秒(約72公里/時) 中心氣壓: 992 hPa 參考位置: 距離海南省萬寧市偏東方向約1050公里 風圈半徑: 七級風圈半徑東北方向250公里;東南方向180公里;西南方向180公里;西北方向300公里 預報結論: “卡努”將以每小時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下次更新時間為13日11時30分) 中央氣象台12日10時發布熱帶低壓預報: 菲律賓以東熱帶低壓的中心今天(12日)上午9點鐘位於菲律賓馬尼拉東偏北方約62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北緯17.4度、東經126.0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7級(14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1002百帕。 預計,低壓中心將以每小時25-30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並可能於今天下午到晚上加強為今年第20號颱風。12日晚上到13日白天穿過或擦過呂宋島北部後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繼續加強,最強可達強熱帶風暴級或颱風級(11-12級,30-35米/秒),爾後逐漸向我國海南島東部和廣東西部沿海靠近,並可能於15日傍晚到16日上午在這一帶沿海登陸,也可能掠過海南島南部近海海面向越南北部沿海靠近。 大風預報:12日14時到13日14時,受冷空氣和熱帶低壓共同影響,台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南海中北部偏東海域、台灣海峽、東海西南部海域,以及台灣南部和西部沿海、廣東東北部沿海、福建沿海、浙江南部沿海將有7-8級大風,其中台灣海峽局部海域的風可達9級、陣風10級。 降水預報:12日14時到13日14時, 台灣東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100-150毫米)。 熱帶風暴 (卡努) 熱帶氣旋預測位置 澳門時間 北緯 (度) 東經 (度) 14/10/2017 08:00 17.0 117.8 15/10/2017 08:00 18.5 114.6 16/10/2017 08:00 19.2 109.6 熱帶氣旋過去位置及強度 澳門時間 北緯 (度) 東經 (度) 強度 中心氣壓 (百帕斯卡) 中心最高風速 (公里/每小時) 13/10/2017 08:00 18.0 120.6 熱帶風暴 998 67 13/10/2017 02:00 18.2 122.4 熱帶風暴 998 67 12/10/2017 20:00 18.0 123.5 熱帶風暴 998 67 12/10/2017 14:00 17.5 125.0 熱帶低氣壓 1004 41 12/10/2017 08:00 17.3 126.3 熱帶低氣壓 1004 41 資料來源: 1.中央氣象台http://www.nmc.gov.cn/publish/typhoon/warning.html 2.地球物理暨氣象局http://www.smg.gov.mo/smg/severeWeather/c_typhoon_tctrack.htm

中秋夜香格里拉火流星,隕石是真還是假?

科技新知
Trisha・2017-10-12

國內的文化,甚麼也要大炒一番,就連隕石都可以用來炒賣,那麼誰可以鑑定這些石頭真的是屬於外太空呢?還是留待專家鑑證。 中秋夜香格里拉火流星2萬元1克?專家:都是假的 10月4日,“天外客”不請自來,在雲南香格里拉上空空爆,這讓隕石瞬間火了。全國隕石愛好者們聞風而動,全都集結在香格里拉,進行大搜尋。 儘管距離空爆已經過去了5天,但搜尋雲南香格里拉隕石熱度不降反增。網絡上出現了香格里拉隕石明碼標價銷售。 根據NASA剛剛公佈的衛星觀測結果,這次撞擊事件的撞擊點位於香格里拉縣城西北40公里處,爆炸當量相當於540噸TNT,比2014年的錫林郭勒事件(450噸)略強。小行星相對地球的速度為14.6千米/秒,空爆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盡的隕石落到地面。 儘管天外客的“真身”還沒露面,但網絡上已有人叫賣了,而且這些賣家似乎“有圖有真相”,叫賣的價格有8000元一顆,有1萬元一顆,有的甚至叫賣到了2萬元1克。其中一個賣家更是標明是“火星隕石”。 據現代快報報導,專家看了圖片後,分析說,這些所謂的香格里拉隕石都是假的。“香格里拉隕石都還沒找到呢!而且,網絡上叫賣的隕石99.9%都是假的。” 事實上,網絡上熱炒隕石,已經不是第一次。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天降隕石,當時,隕石還沒找到,網絡上已經瘋賣,而且價格不菲。 一般來說,目擊隕石被找到的可能性很小,除了科學尋找還需要運氣。 以2016年8月24日在青海隕落的班瑪隕石為例,那次非常巧,隕石落在離一戶牧民家不遠的地方,當時“咚”的一聲響恰巧被人聽到,很大程度上縮小了搜索範圍,最終被找到。而這次只有隕石空爆時的聲音被記錄到,其後隕石的滑行軌跡並沒有人知道。 上文轉載自:快科技,http://news.mydrivers.com/1/551/551401.htm

火星發現35億年前河流沉積物

科技新知
Trisha・2017-10-08

火星發現35億年前河流沉積物那麼水都哪去了? 儘管液態水乃地球上的生命所必需,但火星上是否有水,對於證明這顆紅色星球上是否有微生物並無直接意義,因為火星環境之嚴苛,並不只有“乾燥”這一點——直射的宇宙射線,已使科學家對在火星表面尋找生命不抱太多希望。   “鳳凰”號著陸器腿上凝結的液滴。從左到右依序為“鳳凰”號登陸後第4、31、44天拍攝。   但這顆星球曾經以及現在是否含有水,卻對本世紀30年代首次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至關重要。   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消息稱,美國科學家發現,存在於火星表面的、壯觀的河流沉積物,記錄了這顆紅色星球35億多年前的表面環境。而這項證據能有力支持火星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論點。   從不可能到可能   對人類而言,荒涼的紅色星球一直是最富吸引力的地方。因為如果我們想在太陽系內尋找可供未來殖民的星球,那麼火星的條件算得上“友善”了——至少和其他行星相比是這樣。   科學家認為,火星與我們的距離較近;火星在數十億年之前也曾擁有過水和大氣,且現今還留有殘跡;另外,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   但可怕的是,火星大氣密度僅為地球大氣密度的1%左右,而且寒冷、乾燥。此外,火星上沙丘和礫石遍布,火星可謂一顆“沙漠行星”。所以,最初人們幾乎認為,不可能在火星上找到水。   然而,2008年6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鳳凰”號火星車給出了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當時,“鳳凰”號在火星上發現了8粒白色物體,4天后,這些白色物體憑空消失,科學家判斷它們昇華了,而鹽不會有這種現象,所以它們很可能是冰。   這是一個偉大的開端。自此,伴隨著探測和數據分析能力的不斷進步,在火星發現水的探索之路就此展開。   記錄35億多年的歷史   此次,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研究人員B·T·卡德納斯及同事,利用火星軌道探測器拍回的高分辨率圖像和地形數據,發現有河流沉積物存在於紅色星球表面。   他們在火星上一個名為“Aeolis Dorsa”的區域觀察到了這些沉積物。這一區域被認為是古代河流沖擊造成的三角洲地區。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他們觀察過的火星上最壯觀和密集的河流沉積物。團隊隨後確定了其沉積模式,以及由海岸線遷徙導致的沉積樣式變化,進而發現,這些沉積物記錄了火星35億多年前的表面環境,它們能夠支持火星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觀點。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新證據進一步佐證了火星表面有水。這些在火星古代環境下產生的沉積紀錄,和地球上的情況非常相似。按此前的研究結果,海洋可能曾兩度覆蓋紅色星球的表面:一次發生在約40億年前,當時火星比現在溫暖很多;另一次則在十幾億年前,當時地下冰融化湧上地面,可能只是形成了臨時性的海洋,因而,它存在的時間還不足以形成生命。   火星的水哪兒去了   火星曾經如此濕潤,為何現在變成這副模樣?這是關於火星的無數議題中被揣測最多的一項。   NASA對此的看法是,“正因為我們對火星知識匱乏,才使結論顯得如此不確定。”於是,號稱行動派的他們依靠大量發掘火星有水的實證,來累積更多火星地質變化的信息。   在2008年6月石破天驚的發現後,同年7月末,NASA科學家再次宣布,“鳳凰”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鑑別出有水蒸氣產生。 在“鳳凰”號之後,“好奇”號承繼了火星找水的衣缽。2013年3月,“好奇”號發現火星岩石中存在水合礦物質的可靠證據,而且對它挖掘出的泥岩岩石粉末樣本進行分析表明,火星遠古時期的環境狀況適宜微生物生存。   2015年9月,NASA在火星上首次發現了存在液態水的“強有力”證據。這是一種“高濃度鹹水”,會在最和暖的季節出現。而人類在火星上“跟著水走”的探索,至此有了一個確鑿的驗證。   在這些考察中,科學家逐漸明白,在漫長的時間裡,火星的確丟失了它的水。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的分析認為,可能在第二次海洋出現後的100萬年內,火星的水又重新凍結成冰,再次存於地下;或者變成水蒸氣,逐漸蒸發到大氣。天文學家甚至可以計算火星散失的水量,倒推出火星上曾經含有的水量。   直到現在,有關火星上水的起源、豐度和歷史都還存在爭議,科學家仍然不會放棄追問“火星上的水都哪去了”。從溫暖到極寒;從潮濕到干燥,這其中的轉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或許人類要真正踏上火星土地之後,這些問題才能得到解答。 上文轉載自: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d/n/2017-10-07/doc-ifymrcmm8917017.shtml?cre=tianyi&mod=pctech&loc=1&r=25&doct=0&rfunc=13&tj=none&tr=25 內文圖片轉貼自:http://www.pbs.org/newshour/rundown/mars-flowing-rivers-briny-water-nasa-satellite-reveals/

天龍座流星雨,10月8日迎來極大期

科技新知
Trisha・2017-10-07

澳門要見到天龍座流星雨,估要到較黑和在月球未升出來時看,今天是農曆八月十八日凸月,所以要看這個流星雨最好於太陽一下山後,找一個較黑的地方,並面向北邊看,碰碰運氣的話,或許你真的會看到流星。 天龍座流星雨光臨地球8日迎來極大 新華社天津10月6日電(記者周潤健)天文專家介紹,曾經在20世紀有過數次精彩表演的天龍座流星雨,將於10月8日達到極大,屆時,每小時會有20顆左右的流星劃過夜空。   天龍座流星雨的母體彗星名為21P,它是1900年被天文學家發現的,運行週期為6.61年。其活躍期很短,基本在每年10月6日至10日這幾天。 天文資料顯示,在上世紀初,天龍座流星雨還默默無聞,直至1933年和1946年,天龍座流星雨出現了兩次特大爆發,從而成為20世紀最燦爛的流星雨,它也由此擠入最著名的流星雨行列。最近一次大爆發是2011年,當時短時間內達到了每小時300顆左右。   “根據預報,今年的天龍座流星雨極大預計出現在8日17時左右。”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通報說,由於今年不是其母體彗星的回歸年,因此即將到來的天龍座流星雨極盛期的流星流量不會很大,估計每小時天頂流量為20顆左右。“由於剛過滿月的月亮會很快升起,因此,我國公眾適合觀測的時間是當天日落後短暫的一個多小時。喜歡流星雨的天文愛好者要抓緊​​時間觀測和欣賞。”   天文專家同時也提醒說,由於目前人類還不能精確計算流星雨母體彗星塵粒的分佈結構,因而不能像預報日食、月食那樣,對流星雨的發生和規模作出準確預報。因而,公眾在觀測時應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上文轉載於: 1.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d/2017-10-07/doc-ifymrqmp9779486.shtml 2.中國日報網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ehui/2012-10/08/content_15801322.htm

巴士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科技新知
Trisha・2017-10-05

在國慶節前後,人類又逃過一場無形災劫,幸好地球有監測系統監控著我們的太空,隨時留意威脅地球的物體。 巴士大小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僅距離8.7萬公里 鳳凰科技訊據space北京時間10月3日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0月2日清晨,一輛公共汽車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與地球的距離遠遠小於地月距離。 這顆寬約26英尺(8米)的太空隕石被稱作2017 SX17,今天美國東部夏季時間清晨6:20(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6:20),與地球的距離為54100英里(87065公里)。相比之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239000英里(284600公里)。 近地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示意圖 據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O Studies)研究人員稱,在距離地球最近時,2017 SX17與地球的相對速度約為每小時16350英里(26310公里)。 2017 SX17是在2017年9月24日被發現的,數個天文機構對它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得出結論,2017 SX17每467個地球日圍繞太陽旋轉一周。 未來10天后,還將有另外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10月12日,被稱作2012 TC4與地球表面的最近距離將僅為27000英里(43500公里)。 2012 TC4大小估計為39英尺- 88英尺(12米- 27米),這意味著其級別與2013年2月在俄羅斯城市車里雅賓斯克爆炸的太空隕石相當。 從其名字中就可以看出,2012 TC4是在5年前被首次發現的。過去數週,天文學家一直對它進行了跟踪。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發現了近1.7萬顆近地小行星。據估計,近地空間可能“潛伏”著數百萬顆小行星。 上文轉載自:快科技,“巴士大小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僅距離8.7萬公里”http://news.mydrivers.com/1/550/550716.htm

iPhone 8、X電池是何等水平?

科技新知
Trisha・2017-10-04

iPhone 全新版的屏幕有很大的改變,不知道其充電情況會否有進一步改善? 一直以來iPhone最大的短板都是電池,容量不大且不支持快充。 新一代3款新iPhone,蘋果不但打來了無線充電,還帶來快充功能,但讓人無奈的是,想要體現這兩功能都要額外去購買配件,所以想要體驗還是要繼續花錢。 對於想要購買iPhone 8、8 Plus和X的用戶來說,三款新機最大的短板電池信息,不但要了解清楚,還要看看它們到底處在哪個水平。 從工信部公佈的信息看,iPhone X電池容量是2716mAh,而iPhone 8和iPhone 8 Plus的電池容量分別是1821mAh和2675mAh,作為對比iPhone 6、6S、7的電池容量信息如下: iPhone 6:1810mAh iPhone 6S:1715mAh iPhone 7:1960mAh iPhone 6 Plus:2915mAh iPhone 6S Plus:2750mAh iPhone 7 Plus:2900mAh 從上述對比結果來看,Plus機型中電池容量最大的是iPhone 6 Plus,而4.7寸機型中電池容量最大的是iPhone 7,而從蘋果公佈的電池續航來看,表現最給力的當屬iPhone 6S Plus,而iPhone X的續航水平跟iPhone 7 Plus、iPhone 8 Plus處於同一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經歷了Note 7電池門時間後,三星在電池容量上也變的非常保守,今年S8、S8 Plus的容量分別是3000mAh和3500mAh,而Note 8也僅僅3300mAh。對於這些機型來說,性能強、屏幕大,雖然廠商也對系統進行了深度優化,但一天一充出遠門帶個移動電源是必須的。 上文轉載自:快科技http://news.mydrivers.com/1/550/550647.htm

全新一代IPad曝光了,全面進化~

科技新知
Trisha・2017-10-02

蘋果IPhone X 有新一代進化,IPad 也必不可以停留以前的舊模樣! 蘋果激進!全新一代iPad曝光:全面屏/屏下指紋 或許是功能、硬件上創新的乏力,蘋果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屏幕上,於是乎我們今年看到了iPhone X,這個目前市售中最接近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屏手機。 現在台​​灣產業鏈給出的最新消息稱,對於全面屏產品蘋果其實規劃了好多款,也就是絕非iPhone X這一款,只不過目前技術還不太成熟,更完美的方案還沒有辦法大規模量產。 此外,除了iPhone X外,產業鏈消息人士還強調,蘋果也打算把全面屏設計引用到iPad上。其實這已經不是一次有這樣的傳聞了,之前就有消息稱,蘋果打算推出一款沒有Home鍵的iPad,或許為了怕搶iPhone X的風頭,所以才延緩推出。 相比於iPhone X來說,iPad上全面屏難度相對要小一些,但對於蘋果來說現在也在衡量一個問題,是讓iPad也支持3D人臉識別這樣的功能,還是坐等全面屏屏下指紋技術。 對於iPad來說,上全面屏後會極大提高視覺體驗,但是如果保留有類似iPhone X的前劉海設計,絕對是個不明智的做法,而蘋果也一直沒有放棄屏下指紋的研究。 對於全面屏的iPad,產業鏈消息人士透露,如果一切順利,最快明年Q3大家就能見到這樣的新品,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勢必會再次迎來iPad換機潮。 iPad全面屏概念設計 上文轉載自:快科技,http://news.mydrivers.com/1/550/550574.htm

今年中秋農曆十七會是最圓的滿月?

科技新知
Trisha・2017-09-30

今年中秋,月亮圓又圓,快快和家人朋友們一起賞月~ 今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七圓中國的比月亮國外圓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一個天文現象。 每逢農曆初一,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著地球,我們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以免全部向著地球,於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 眼下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滿月將再次來臨。不過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滿月可能會出現在八月十七。 據廣州五羊天象館預測,今年的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圓,而且中國的月亮要比外國圓。 據悉,今年中秋節月亮最圓時刻出現在10月6日2時40分(農曆八月十七),這個時間全國各地不僅可以欣賞到最圓的中秋月,而且目睹到月亮的視直徑更大。 因為在中秋節前後,月亮距離地球的距離越來越近,我們欣賞到的月亮視直徑也就越來越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中秋之夜,在廣州地區,17時23分月亮將從東方冉冉上升;到了23時26分,中秋月升得最高。此時的月亮也會變得最亮,同時也位於正南方向,高度為63度,這時候就是我們賞月的最佳時刻。 資料來源:快科技,“今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七圓中國的比月亮國外圓”http://news.mydrivers.com/1/550/550385.htm

人類登陸火星,要面對太空輻射的挑戰

科技新知
Trisha・2017-09-29

無法靠近!殘暴的太空輻射成人類登陸火星最大挑戰 北京時間9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宇航員有一天踏上火星展開長期探索任務時,他們將面臨著一個隱形威脅——太空輻射。 儘管我們對地球的輻射影響了解較多,但是地球之外的輻射影響還是了解甚少,因此依賴地球上的保護措施會帶來糟糕的結果。 目前,美國宇航局科學家正在分析這種輻射如何影響人類身體,並研究相應的保護措施避免猛烈的“核碰撞(nuclear collisions)”,這種情況發生在高能粒子碰撞人類輻射防護層和身體組織上。 美國宇航局太空輻射元素科學家利莎·西蒙森(Lisa Simonsen)博士稱,火星太空任務最大的一個挑戰是保護宇航員免遭太空輻射。你無法看到,也無法感受到,你無法知道你是否正遭受輻射的傷害。 美國宇航局人類研究項目(HRP)的研究人員指出,太空輻射完全不同於地球輻射。醫院裡一些醫生為了防止遭受X射線傷害,穿著厚重的鉛衣進行保護,這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在太空探索中,宇航員穿著鉛衣的方案是不可取的,重材料將促進太空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這是因為太空是粒子輻射的家園,而不是電磁輻射,美國宇航局研究物理學家托尼·斯拉巴(Tony Slaba)稱,太空中存在粒子輻射,氫能夠穿過鎳和鈾,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 美國宇航局並不希望使用像鉛這樣的重材料屏蔽太空飛船,因為入射太空輻射將與屏蔽層發生更多的核碰撞,從而產生額外的二次輻射。 入射太空輻射和二次輻射結合在一起,將使暴露在太空環境中的宇航員處境更加糟糕。專家指出,當前太空輻射存在3個主要來源,但是與銀河宇宙射線(GCRs)相關的是最大的問題。 這種輻射類型來自於太陽系之外的超新星——或者是恆星的爆炸死亡,同時,銀河宇宙射線是對人類身體構成傷害最大的。美國宇航局指出,當科學家致力於設計太空輻射預防措施時,銀河宇宙射線(GCRs)是關注的主要焦點。 美國宇航局太空輻射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模擬地球上的太空輻射仍是一個挑戰,因為該環境下太空輻射劑量更加集中,而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而不是在太空環境下體驗。 儘管如此,理解這些太空輻射的影響是未來太空探索的重要環節,近年來,許多國家的航天機構和商業太空公司都開始關注在月球和火星上展開探索任務。 斯拉巴解釋稱,我們擁有較長的太空探索歷史,並掌握到暴露在地球輻射產生的生物反應數據,但是我們缺少太空輻射相關數據,以及所產生的生物影響的不確定性。 上文內容轉載自:快科技,“無法靠近!殘暴的太空輻射成人類登陸火星最大挑戰”http://news.mydrivers.com/1/550/550345.htm

《美女變怪獸》令你大笑的喜劇

娛樂殿堂
Trisha・2017-09-28

2017下半年必看電影《美女變怪獸》 故事簡介: 戲中 Anne Hathaway 飾演一名酗酒的失業女子 Gloria,本來與男朋友在紐約同居,但對方對其頹廢的生活態度看不過眼,於是把她趕出家門。無處可居之下,她只好返回家鄉,那裡有家人留下的空置房屋,可以讓她棲身。期間她遇上了小學同學 Oscar,對方聘請她在其經營的酒吧工作,總算展開了新生活。 與此同時,一頭巨型怪獸突然出現於韓國首爾,造成了不少破壞及人命傷亡。Gloria 在偶然之下,發現自己的動作竟然和怪獸是「同步」的,她可以遙控怪獸的一舉一動! 該劇的導演形容《美女變怪獸》有如《哥斯拉》(Godzilla)遇上《玩謝麥高維治》(Being John Malkovich),電影構思上確實頗為有趣。但在描寫 男主角Oscar 的性情轉變就十分奇異,相信是導演為了營造令人驚喜的轉折,而有所犧牲。其他角色也有類似的問題,未有深入的描繪,重要的劇情便要展開了。 反正,邏輯上很難說服一般觀眾,也容易讓人突然抽離,不過還是欣賞導演的想像力,以及在荒誕與真實之間的鋼線上行走的勇氣。該片瑕疵不少,但有一定的原創性,還是值得一看的。 《美女變怪獸》將於9月29日銀河上映,若果大家想放輕鬆,大笑一番,不妨在國慶節期去觀看。 導演:拿祖域加朗度 演員:安妮夏菲維 積遜蘇迪堅斯 丹史提芬斯 片長:110分鐘 參考資料: 1.SLILL電影, https://www.spill.hk/films/colossal-review/ 2.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embed/AMZlcxByZ3Q

哈勃望遠鏡發現一顆小行星也是彗星-288P

科技新知
Trisha・2017-09-27

天文學家借助哈勃望遠鏡在太陽系中發現了全新的天體形式--一對活躍的雙小行星天體288P。實際上,這是身處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的一對雙小行星。奇特的是這對小行星具有彗星的特性,其擁有明亮的光暈(彗髮),拖拽著長長的塵埃尾(彗尾)。 這個天體是2006年11月,由「太空監視計劃」(Spacewatch)所發現,當初把它分類為小行星,並被給臨時編號小行星2006 VW139。不過在2011年11月的「泛星計劃」(Pan-STARRS)觀測中,看到2006 VW139存在彗星特徵,因此以彗星的命名形式改編號為288P週期彗星。所以,288P是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彗星,其軌道特徵與小行星相同。這類天體目前已發現10顆左右,稱為主帶彗星(Main-belt comet)。 在2016年9月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在天體到達它的近日點時以哈伯望遠鏡觀察,驚喜地發現288P不僅是單一的天體,而是兩個幾乎同質量的天體在距離100公里遠處互繞軌道。這是主帶彗星的首例!而天文學家可以由此測量物體的質量,因此非常重要。天文學家認為288P分裂成雙天體可能僅5000年,由於小行星表面無法留住水冰,卻可以保存在地函中,因此這是天體分裂後內部水冰昇華,而成彗星狀態。 參考資料: 1.網絡天文館,天文新知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722 2.cnBeta,http://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654133.htm 3.http://sci.esa.int/hubble/59579-hubble-discovers-a-unique-type-of-object-in-the-solar-system-heic1715/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belt_com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