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陳康妮:快樂是一門學問
快樂是人類最基本的追求之一,但是什麼是快樂?如何獲得快樂?快樂和其他情緒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都有不同的探討,但近年來,腦科學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視角和發現。
腦科學是研究大腦結構、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它運用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化學、神經心理學、神經影像學等方法,探索大腦如何處理信息、產生認知、情感和行為。其中,神經影像學技術,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讓我們觀察到大腦在不同情境下的活動模式,從而揭示出與快樂相關的腦區和神經回路。
根據腦科學的研究,快樂並不是一種單一的情緒,而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複雜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兩種因素是愉悅(pleasure)和幸福感(well-being)。愉悅是指對某種刺激或活動的即時的正向反應,如吃美食、聽音樂、做運動等。
幸福感則是指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和目標的長期的滿意度和意義感,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工作成就、個人價值等。這兩種因素在大腦中有不同的神經基礎。 愉悅主要涉及到大腦中的奖赏系統(reward system),這是一個由多個腦區組成的神經回路,包括伏隔核(ventral tegmental area)、紋狀體(striatum)、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等。這些腦區在接收到正向刺激時會釋放多巴胺(dopamine),這是一種能增強動機和學習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愉悅,並驅使我們重複那些能帶來愉悅的行為。然而,過度追求愉悅也會帶來負面後果,如成癮、耐受性、衝動等。 幸福感則主要涉及到大腦中的情绪调節系统(emotion regulation system),這是一個由多個腦區組成的神經回路,包括海馬體(hippocampus)、杏仁核(amygdala)、扣帶回(cingulate gyrus)、顳葉(temporal lobe)等。這些腦區在處理和評估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緒時會釋放血清素(serotonin),這是一種能調節心境和社會行為的神經遞質。血清素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幸福感,並促進我們與他人的連結和信任。然而,缺乏幸福感也會帶來負面後果,如抑鬱、焦慮、孤獨等。
因此,快樂是一門學問,它需要我們平衡愉悅和幸福感,並適當地調節自己的腦部活動。那麼,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腦科學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例如:
培養正向思維。正向思維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優點和潛力的關注和肯定,它可以增強我們的自信、希望和幸福感。我們可以通過每天記錄三件感恩的事情、寫下自己的成功經歷、給自己和他人說讚等方式來培養正向思維。
增加多元化的刺激。多元化的刺激是指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和興趣的新鮮和有趣的事物,它可以增加我們的愉悅和學習。我們可以通過嘗試不同的美食、聽不同的音樂、學習不同的技能、旅行不同的地方等方式來增加多元化的刺激。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指能給我們提供支持和陪伴的親密和信任的人,它可以增強我們的社會性和幸福感。我們可以通過多與家人、朋友、同事等交流、分享、合作、幫助等方式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適度地挑戰自己。適度的挑戰是指能讓我們感到有難度但又能克服的目標和任務,它可以增加我們的成就感和自主性。我們可以通過設定具體而可行的目標、制定合理而有效的計劃、持續而積極地行動、及時而客觀地反饋等方式來適度地挑戰自己。
陳康妮
Miss Connie Chan
專注於青少年LCP教育(學習力/生涯規劃/積極心理學。)
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學士
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
大學講師
澳門資深教育學者
澳門作家
(書名:澳門教育創新)
Miss Connie Chan
專注於青少年LCP教育(學習力/生涯規劃/積極心理學。)
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學士
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
大學講師
澳門資深教育學者
澳門作家
(書名:澳門教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