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 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有衣食」
食物是我們生存的重要元素之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食物無法順利抵達餐桌,倘若我們能避免食物浪費,可遏止剩食所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澳門雖然地方細小,但垃圾生產量卻相當驚人,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2020年環境保護局和市政署合共回收了約413,972公斤廚餘。2021年4月,環境保護局增設回收家居廚餘活動,根據澳門環境保護局網頁資料: 2021年1月至7月廚餘收集量為289.77公噸。 許多人常把家中冷藏箱當成「藏寶箱」,市場上買回來的蔬菜水果、海鮮肉類都往冰箱裡塞,最終卻造成被丟棄的「剩食」。 本書《剩食》取得2011年台灣開卷好書十大最佳中文創作、2012 年香港書獎;本書作者陳曉蕾,《低碳生活@香港》叢書主編,1993年開始記者生涯,寫過不同專題報導,關注不同議題,像農耕、廚餘回收、光污染、生死等等, 報道在多個專欄及以書籍發表。 作者曾獲人權新聞獎中文雜誌冠軍、亞洲出版協會(SOPA) 亞洲最佳中文人權報道大獎、亞洲最佳中文環保報道大獎等。她的書寫貼近生活,出版著作包括《香港正菜》寫香港農業、人與自然;《剩食》寫廚餘及資源浪費;《有米》寫人與食物的故事等。 「大部分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廚餘,根本不是垃圾。」—《剩食》作者陳曉蕾 然而丟掉最多食物的地方,往往是蔬果批發市場和街市。很多被丟棄的食物只因是它「樣衰」,如不夠長或粗的香蕉、被切掉的方包邊,無不成了被嫌棄的食物;另如餐桌上滿檯的食物,只因人們「面子」造成的,不夠多就不體面;餐廳廚房、酒樓宴席的菜尾,或校園飯堂吃剩的冷飯菜汁、電影戲劇的食物道具、及貼有「此日期前食用」標籤的食品,無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廚餘」,可以想像沒有被回收的廚餘數量更不可想像。 究竟廚餘佔了澳門的堆填區多少的空間呢?筆者暫未知道,但大家可知,廚餘是垃圾裡的大麻煩,它會發出臭味及污染其他可回收物料。然而,大家可想過被遺棄的瓜菜,可再重新食用? 偶然從網絡上觀看了紀錄片《Just Eat It: A Food Waste Story》片段,講述一對溫哥華夫婦決定當「白老鼠」,在6個月內只吃被棄置到垃圾桶的食物,以揭示北美食物浪費問題。片中除紀錄了主角撿食物的過程,還訪問了農場、超市等負責人,探討整個食物行業究竟如何造成浪費,雖然是撿食,他們卻「有啖好食」。 本書講解了什麼是「廚餘」或「剩食」,作者從飲食議題切入,檢討香港浪費食物造成的垃圾問題;告訴讀者被遺棄食物的來源、帶領讀者追蹤「廚餘」的下落。書中描述了各種垃圾被遺棄在堆填區的命運,單是景象已經值得我們反思,最後的部分是關注家居廚餘。 食物要減少浪費需從源頭控制,購物前先列清單、支持友善店家,都是人人可以做到減少剩食的行動。盛食,剩食,最重要還是「有衣食」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珍惜食物、減少廚餘」。 《剩食》(陳曉蕾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szP4FtvFY 2011開卷好書BV 特別篇:《剩食》/ 陳曉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_79f61dJfc 《Just Eat It: A Food Waste Story》片段 預告 (中文字幕) http://forgetfulbc.blogspot.com/2015/12/justeatit.html 圖片來源: 《Just Eat It: A Food Waste Story》影片三聯書店影片2011開卷好書BV 特別篇:《剩食》影片 《剩食》 作者: 陳曉蕾 出版社: 三聯 出版日期:2011/07/01 訂購地點: 一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