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書倒櫃

Tag: 翻書倒櫃

[翻書倒櫃] 再不只是一名物理學者 — 讀神探伽利略新作《透明的螺旋》

Lifestyle
君尋 ・2022-11-16

對《透明的螺旋》一書的評價,將取決於讀者是如何看待湯川學這名角色。被稱為神探伽利略的湯川學在東野圭吾早期的短篇作品中,就只是一名熟悉理工科領域,同時又帶點怪癖的安樂椅偵探。在短篇中單是要帶出劇情張力和解開引人入勝的謎團,就已花費了不少篇幅,因此對於人物性格的描述也只能是點到即止。而為如解謎工具一樣的湯川學賦予更多的人味,是始於作品被影視化之後。 改編的影視作品得到巨大的成功,影響甚至回饋至伽利略系列其後的小說之中。與此同時,東野圭吾為湯川學創作的長篇小說,為系列推到史無前列的高峰,不朽的名作《嫌疑犯X的獻身》正是於此時期誕生。在這些長篇故事中,既保留系列一直以來的複雜詭計,另一方面湯川學不再只對客觀的事實和真相感興趣,故事亦開始著重人文關懷,當中所探討的社會派議題同樣為讀者們津津樂道。然而《透明的螺旋》卻將過往系列作中理所當然般具備的要素拋儲腦後。 《透明的螺旋》的故事沒有考驗讀者的詭計、沒有不可思議的奇異現象、沒有千絲萬縷般的複雜人際關係。而湯川學也不再只是解開謎團的工具,他與一般人一樣遇到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難題,與父母的道別。他不能再持續埋首於感興趣的物理實驗上,而是要照顧年長的父母,尤其是患上失智症的母親。母愛、血緣、單身女性的處境,都是這次故事中提到的議題,但事件由一位多年來不太強調感性的物理學者的口中揭發,未必不適合但張力明顯不足。同時,以意外的羈絆為名目,於案件中牽強扯上湯川學的家庭關係,作為另一條互相呼應的支線,在寫作技巧上或許有其必要,但對於多年來以上帝視角觀察湯川學的生涯的讀者來說,這種鋪陳不足的「補設定」手法,實在過於突兀。即使上一作《沉默的遊行》沒有令人嘖嘖稱奇的詭計也好,至少也有足夠帶來反思的社會派議題作為主軸貫穿作品。《透明的螺旋》既沒有系列過往般精妙的詭計,議題的薄弱也無法觸動人心。 此外,東野圭吾亦不乏以愛為題的作品,更令《透明的螺旋》的主題顯得格外失色。東野圭吾筆下另一人氣系列角色加賀恭一郎,就是以描述親情的愛而廣為人知。加賀恭一郎早已是一名有血有肉的偵探,而他與家人的關係,經過數本小說的獨立地描寫以及暗作鋪陳,於最後一作中完美落幕。加賀系列對親情的描述和探討,並非單一本小說就可輕易超越,更何況本作只是舊酒新瓶。《透明的螺旋》可能是伽利略系列中相對失色的作品,不過洗練直白的文字,清晰的敘事邏輯和難度適中的佈局,都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提供不少樂趣。如果你期待的是一貫加利略系列的內容和水準,想必會大失所望。如果你是湯川學這位物理學家的支持者,又渴望看到他進一步的成長,相信會樂見他再次展現人性的一面。 ++++++++++++++++++++++++++++++++++++++++++++++++++++ 關於今回 [翻書倒櫃] 的推介書本: 書名: 透明的螺旋 作者: 東野圭吾 出版社: 皇冠 出版日期:2022/07/26

[翻書倒櫃] 關於紅茶我們該知道的二三事 - 《紅茶之書》

Lifestyle
君尋 ・2021-02-18

紅茶與我們的生活可謂密不可分,不管是早上在茶餐廳點的奶茶或檸茶,還是在休閒假日的午後到大酒店享受下午茶餐,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都離不開紅茶文化。源自英殖時期達官貴人的英式下午茶文化,慢慢演變成平民化的冰室、茶餐廳,由上而下、在地化的方式把紅茶文化傳承到今天,成為港澳地區常見的奶茶、檸茶。然而當我們歸根咎底時,便會發覺這股紅茶文化淵遠流長並深藏意義。源自東方的紅茶,經歷漫長的旅程傳到西方,並由英國把紅茶的美味推廣到全世界,整趟旅程可謂是歐洲向外擴張的貿易史中的一種寫照。紅茶亦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角色,在東方紅茶是導致鴉片戰爭的背後原因之一,而在西方則是為美國獨立定下基礎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中最為重要的主角。 該澄清的是本書並非只關於紅茶的歷史,而是能讓讀者概括了解紅茶知識的一本工具書。書中詳細介紹英國傳統喝茶時會用到的器具、紅茶的品種、產地和茶廠、下午茶文化和伯爵茶的由來。但本書最重要的目的,作者開宗明義地說是要推廣紅茶文化,務求讓初學者或者專家,都能在閱讀本書後,對喝紅茶這件事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書中首章以極為科學,以及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正確」的泡紅茶方式。水溫、水質、壺的形狀,以及至關重要的紅茶品種,都是影響茶葉在沖泡過程中能否發生「跳躍」現像的重要因素。茶葉的「跳躍」現像能使茶中的含氧量、兒茶素和咖啡因保持絕佳的比例,便可讓紅茶的三大要素,味道、香氣和茶色完美展現。 至於喝紅茶時應該要加奶還是檸檬?則關乎於用來沖泡的水是屬於軟水還是硬水。排除水的本質外,常用來配搭紅茶的檸檬,若在茶中放太久反而影響味道,因其表面釋放的物質會令茶的澀味更濃烈。牛奶也是一門大哉問,多年來人們曾為先倒紅茶還是先倒奶而爭吵不休,直到英國皇家化學學會以科學方式分析,判斷應先倒牛奶在杯中,後再加紅茶的順序,更有利保留牛奶和紅茶各自的優點。當我們得知上述的基礎知識後,便會明白到為何英國人喝紅茶喜歡加奶,而東方人則習慣直接喝紅茶,原來全都與所在地的水質,以及當地人首次接觸紅茶的歷史有關。下次當到大酒店花幾百元享用下午茶或其他美膳時,亦不妨利用這些難得的機會,了解食物和飲品背後的文化和歷史,把用餐體驗由現場的五官感受上升到知性的層次。 以下是書中介紹正確泡出紅茶,並同時保有完美三大要素(味道、香氣、茶色)的方法  使用新鮮的水。 一定要燒至少一公升以的水,以確保水中的氧氣不會被燒光。 以大火快速燒水,觀察熱水的沸騰狀態,在水中氧氣尚未燒光前熄火。即把熱水溫度在95至98度之間,當水面產生大氣泡、水花四濺時馬上熄火。 如室溫太底或熱水壺冷掉,必須先以熱水溫壺。 倒入熱水時要一口氣往茶葉沖下去。 成功的話,浮在水面的茶葉會隨氧氣消失而沉底,其後藉熱對流往水上浮,即所謂「跳躍」現象。 此外,水質不同亦會影響茶的品質。以硬水沖茶,茶色雖然濃,但味道卻清淡,不會殘留澀味,但亦會降低茶的特色。適合加牛奶品嚐,亦是英國人為何喜歡加奶的原因。相反,軟水則特能保留紅茶本來的特色,茶色雖淡,但味道和香氣強烈,同樣地澀味亦更為突出。 +++++++++++++++++++++++++++++++++++++++++++++++++++++ 關於今回 [翻書倒櫃] 的推介書本: 書名: 紅茶之書:一趟穿越東方與西方的紅茶品味之旅 作者: 磯淵猛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4/19

[翻書倒櫃] 微小習慣改變人生 - 《原子習慣》

Lifestyle
君尋 ・2020-11-20

一個微小的改變可以扭轉人生嗎?《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相信,透過改變微小的習慣帶來的小進步,持續堅持下終有一天能帶來巨大的成就。作者認為建立習慣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能在每天選擇做正確的事。雖然可能只是每天取得原子般大小的進步,但日積月累和複利效應的影響下,一年後、五年後或者十年後的改變就變得非常明顯。關於「養成習慣」的議題,多年來已有不少書本探討,《原子習慣》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認為該改變的不只是外在行為。驅使我們開始某個習慣的源動力確實是情緒,提供動力給我們踏出第一步。但熱情過後,習慣就只是某種行為的重複,很容易變得無聊。因此要開始和持續一個新習慣,該思考的不是要「達成怎樣的目標」,而是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要改變的是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書中提出四大原則,讓我們能有效率持續新習慣並減少已存在的壞習慣。第一個原則是「讓提示顯而易見」,每個習慣都是被提示所觸發的,因此增加身處的環境中的提示,讓這些觸發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久而久之環景便會連結你的習慣,並成為你的提示。至於自制力是否觸發習慣的關鍵,作者認為能以自制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只是短期策略,長期而言不讓自己身處充滿誘惑的環境比較重要。例如想要養成讀書的習慣,比起充滿誘惑的家裡,到圖書館閱讀的效果必定更高。緊接下來的原則是要「讓習慣有吸引力」,加強由「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構成的「習慣迴路」中,我們對獎賞的預期的正面感受,而非實際的獎賞,更能有效吸引我們實行該習慣。同理,當強調避免不良習慣的益處,便可使壞習慣的吸引力減弱。第三個原則是要「讓行動輕而易舉」,本章中提出我們需要不斷重複習慣,讓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比起執行習慣時間的「長短」,執行習慣的「次數」之多寡更為重要。就像筆者本人今年開始了到健身房健身的習慣,雖然只是每天上班前運動三十分鐘,但不經不覺已持續半年有多,確實養成「運動的習慣」。若每天要求自己運動一小時,單是想像已經接受不了,更何況要持續半年。最後一項是要「讓獎賞令人滿足」。須謹記大腦會被立即的獎賞所吸引,並使人願意重複帶來此獎勵的行為,反之亦然。其中一種使人感到滿足的獎賞就是進步的感覺,可藉由記錄「進步的證據」。如本人每天記錄有沒有運動以及到健身房的總次數,讓我自身的進步可以被看見,大大增加「運動的習慣」的滿足感。 雖然作者傳授如何養成良好習慣的要點,但同時亦認為我們應慎選「習慣」。每個人天生的條件不一樣,在有利條件下透過上述的方案當然能有效達到目標,但同時亦無法完全扭轉在不利條件下的劣勢。選到正確的習慣我們很易便會進步,選到錯誤、不合適的只會讓我們充滿掙扎。此外,養成好習慣的同時,必須要認清一點,習慣會養我們不經思考行事,即代表我們不再注意到此習慣當中存在的問題。因此,盡管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亦要謹記反省與復查的重要性,兩者並兼才可達致通往巨大成就的成功之路。 +++++++++++++++++++++++++++++++++++++++++++++++++++++ 關於今回 [翻書倒櫃] 的推介書本: 書名: 《原子習慣》 作者: James Clear 出版社: 方智 出版日期:2019/06/01 更多關於專欄 [翻書倒櫃]的閱讀心得:https://ppt.cc/fBQDFx

[翻書倒櫃] 小事的力量

Lifestyle
君尋 ・2020-10-28

本書的最大主旨就是「將小事當作大事做就能改變」。作者認為能受職場上的同事所倚重的是讓人有「安心感」與「信賴感」的人,要達到此目標,需要日積月累為同事或上司提供「小小的用心」,即是以對方的角度為出發點,一種讓別人歡喜的心思。本書分享32個職場上的「基本小事」,只要這些不起眼的小事都妥善做好,就能成為值得信賴及不可被取代的重要角色。 在第一章的「小小貼心就能贏得別人好感」中,作者認為「小小的用心」的出發點是讓人開心,配合對方的情況繼而作出相應的行動。作者重視「體貼力」、「費心力」和「觀察力」三種能力,應藉想像對方的行動和心情,養成這三種力。能洞悉對方的目的,繼而想像行動。在日常工作上應多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行動、想像對方的心情,這些感覺與馬斯洛主張的人類需求五階段的不足有關。掌握上述能力後便能透過想像對方的行動與心情,做足準備,在工作上搶得先機。此外,時間就是生命,工作時應重視對方寶貴的時間,別讓自己浪費別人的時間。例如電郵應書寫清晰的資訊,如一目了然的數字,減少電郵往返的次數。另外,應學會根據對象的行動和記憶方式作出相應的配合。例如有人習慣把工作拖到最後一刻才動身跟進,但有些人是能遵守期限有些則不然。又例如有人習慣把工作上的重點都寫下來,但有些人在會議上只習慣聽了就算,容易錯過重點。作出相應和合適提醒,就能讓人覺得「和我共事很安心」。而平常亦應提前預想各種突發狀況,擬定一個甚至數個因應對策,就算發生意外狀況也能盡快解決。還有需要不時注意周遭的環境,保持廣闊視野,主動搭訕無法融入群體的人,成為團隊中連結各人的重要角色。 在第二章的「做好小事成就大事」裡作者提到,工作要完美地收尾,可以大幅提升別人對自己的信賴。而在工作上若得到別人的幫忙,別忘了表達謝意。與同事合作時,為了讓對方安心,一定要適時報告、確認進度。並要使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例如簡單易懂的說話,而且說話要有重點,才能深入民心。作者在此整理了溝通的五個技巧:「先說結論、表達力求簡潔扼要、避免說難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從「整體」切入、具體說明。」都是通往溝通達人所必須注意的地方。作者認為,工作上比起自我滿足,讓別人感到滿足更重要。愛因斯坦說的「為別人服務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正是這個道理。工作之外,亦要學會不斷吸收新知,讓自己成為資訊情報站,不但可以持續自己分享情報,也不會錯過周遭人關心的事,這些接受訊息的人也會有所回饋。另一個可以學會的「小小的用心」,是為同事提供細心周到的專屬服務,這種特別感能超越服務本身的速度與品質。作者舉了例子如對方視力差,在影印資料時刻意放大內容。筆者亦有同感,例如比起電腦螢幕看excel比較數據,有人喜歡打印出來用鉛筆在紙上做筆記,反之亦然,正因為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此外別忘了提升自己在職場中的「長處知名度」,久而久之便可成為該範疇的專業人士,在該方面上會被同僚依賴。在這章的最後,作者提到要學會察言觀色,理念和筆者讀到的另一本書非常相近(詳細可參考:https://ppt.cc/fn6K9x) 第三章的「在細節用心,潤物無聲地成為職場佼佼者」,教會我們要如何成為一個職場佼佼者。首先需要時刻抱持想要瞭解對方的念頭,利用觀察力從物品、空間、談話內容等瞭解對方。只要找到彼此的共通點,便能瞬間拉近距離,萌生親密感。同時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別人的優點不吝於讚美,亦是促進人際關係的不二法門。但也別光是只有自己一個人不斷主動接近對方,也要學習當個聽眾,才可打造良好的互動關係。但請不要忘記,待人接物的原則,就是無論對方是誰,都能秉持誠實以對的態度。當與改善關係得到對方的信任後,亦要繼續注意身旁的人的強項,藉此連結彼此的關係。工作時亦不要介意主動幫助別人,因若在工作上幫助對方而受到肯定,亦即是你自身受到肯定。久而久之你在對方心中就會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成就別人的同時就是成就自己。就透過這樣改善關係、發掘強項、互相幫忙,人與人之間產生的連結就會衍生為有趣的合作關係,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的結果。 最後一章的「做好理所當然的小事就能深受信賴」中作者提醒我們要遵守約定、信守承諾。無論多麼微不足道的約定都要遵守,累積小小的信賴便能構築更深厚的信賴感。 與此同時,秉持認真、仔細的態度處理工作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視效率的重要性,即時的行動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熱情。另一個讓自己深受信賴的方式,是著手處理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別人沒注意到的地方,往往潛藏著不為人知的機會與可能性。但謹記無論再怎樣忙碌,也要不失從容,才能予人安心感。在人前一定要展露沉穩與自信,這是身為專業人士必須要有的體貼。整潔的空間其實亦是展示專業人士特質的元素。打造舒適的工作環境不僅是提升硬體設備,也要營造讓人感到舒適的環境與氣氛,造就不浪費時間的工作效率。很多時候不是沒時間整理,而是因沒有整理而浪費時間。千萬別浪費時間在找東西。因此要學會培養三秒內決定是否捨棄的勇氣。想要桌面潔淨,必須要有捨棄的勇氣。「無法立即判斷」、「先擱著吧」,像這樣無意識拖延的習慣,一旦日積月累,桌上就成了垃圾山。定期捨棄過期的舊資料,只留下真正需要的東西。讓你猶豫要不要丟的東西,很大機會再也用不到。最後,人類大腦天生不喜歡改變,但要懂得樂於改變,才更容易抓住更多自我成長的機會。懂得放手不再執著,才能發現新機會,甚至成就意料之外的成果。就算要為目標而努力,也要為「思考」設下停損點,在變得鑽牛角尖前就停下來,避免功虧一簣。簡而言之就是要因狀況而臨機應變。 +++++++++++++++++++++++++++++++++++++++++++++++++++++ 關於今回 [翻書倒櫃] 的推介書本: 書名: 小事的力量:將職場習以為常的「基本小事」做好做滿,你不只值得信賴,也將不可取代 作者: 今藏由香里 出版社:春光 出版日期:2016/04/02 更多關於專欄 [翻書倒櫃]的閱讀心得:https://ppt.cc/fBQDFx

[翻書倒櫃] 一張紙的整理術

Lifestyle
君尋 ・2020-10-16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職場上過多的無用資訊不但影響我們的決定、在會議上分散與會者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和影響工作上溝通的效率。因此在分秒必爭的職場中學會整理和歸納出最核心和有價值的訊息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的汽車生產商Toyota中,只要是業務上的文件,全都是彙整在一張A3或A4的紙上,更是多年來這家大企業根深蒂固的整體文化。他們的厲害之處在於,使用這種思考周詳後製作出的一張紙文件作為資訊傳遞及溝通,可以化繁為簡、又能明確清晰傳達精準的訊息。雖然已不是只用紙張工作的年代,但處理資訊的「整理術」,也適用於現今的以電腦工作為主的打工仔身上。 作者是在Toyota工作時學會這種彙整資訊、整理思緒、清整溝通的技巧。用一張紙整理資訊,目的是讓腦中想法「可視化」。寫出來才可看出自己對相關資訊瞭解和不瞭解多少。Toyota的「一張紙文化」的特徵之一的「一覽性」,可清楚易懂傳達重要的關鍵訊息。比起很多頁的文件,整理成一張紙更有一覽性,能清楚傳達內容。無需逐字細看才懂,可以一目瞭然。而其中一個目的,是要讓上司透過整理得非常完善的一張紙文件,在短時間內下決定。從而減少過多的查詢和追問,增加工作上的效率。此外,運用整理術也可讓會議更有效率。方法是利用在會議前準備好附有「空白框格」的Agenda,好讓與會者能填寫相關議題的結論和方向。同時因利用與會者想要填滿空白框格的心理作用,最後討論方向亦會跟著紙上的內容走,並討論相關的內容,不會失焦和浪費與會者的時間。最終更可成為製作會議記錄的有效參考。 具體該如何使用這種一張紙整理術,作者整理為四個步驟。首先,將思考用的基礎資訊「整理」到文件內。接下來將自己獨有的「思緒」「歸納」到文件內。其後再把文件的內容要「傳達、溝通」的對象搞清楚,即釐清誰是讀這份文件的人。最終再將上述的內容化繁為簡,成為一看就明的資料,但要謹記要把主題貫穿於整份文件的各項內容中。若遇到資訊過於複雜而不懂如何整理的話,可以嘗試想「若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即是?」的方式記錄下來。以上只是概述作者介紹的流程,書本當中還會詳細介紹如何用excel實踐作者的理論,以及落實到工作上的不同情況,如製作演講稿、提案文件以及上述提到的整理會議記錄等,非常適合每天面對繁雜資訊的職場人士。 +++++++++++++++++++++++++++++++++++++++++++++++++++++ 關於今回[翻書倒櫃]的推介書本: 書名: 在TOYOTA學到的 只要「紙1張」的整理技術 作者: 淺田卓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6/03/30

[翻書倒櫃] 最強讀心術?察言觀色的28堂課

Lifestyle
君尋 ・2020-10-07

日本的人際互動關係中存在一種「空気を読む」的文化,字面意思是閱讀當下的空氣,亦即是指在溝通的期間,要觀察整個氛圍並推測出對話者字裡行間的實際意思,最終做出符合該場面應有的行動和說話。因此,對日本人而言,察者觀色是在社會上生活的必修的技能。這本《日本頂尖執事教你察言觀色的28堂課》能教會讀者如何善用雙眼,注意以往重未留意到的細節,從而看清實況、找出真相。要成功學會這種技巧,作者認為要把練習觀察,化為習慣,透過在日常生活中遇上的事件鍛鍊「觀察力」、「分析力」和「假設力」。「觀察力」是察覺細微變化的能力;「分析力」是定義觀察後所獲得的想法、整理事物及有系統地思考和歸納的能力;「假設力」是利用上述所蒐集到的資訊來預測未來的能力。本書的28堂課中以日常生活遇到的事件為例子,舉出該注意的細節,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事件鍛鍊這三種能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其中一個鍛練方法是,為會議做筆記。會議上夾雜非常多的不必要內容,要學會看穿會議上的重點,以盡量簡短的方式歸納下來。透過長期的書寫習慣,培養看出本質的眼光。作者亦教會我們,如何從座位位置,判斷對方信任的人。同時,亦可透過觀察我方坐下時對方的反應,進一步分析雙方的親密程度。書中教的並非萬能的方程式,而是一種方式讓我們學習「察言觀色」,並透過重覆觀察某個人或事件,讓自己在將來重遇相同的、或者類似的人與事時,能以過去的經驗和當下的觀察,重而推導出在該狀況下如何作出最佳的行動。這種練習不但只在職場,在其他環境也能進行,甚至乎別人家中的冰箱亦是練習對象之一。簡單地歸納,冰箱內的食物反映的是這戶人的健康狀況,內裡的食物量會否過多?儲存的是健康還是垃圾食物?這些資訊都可以更進一步瞭解這戶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改變習慣」,一個人如何使用餐具、文具,可能與其生活水平有關。習慣使用昂貴用具的人仕,行為舉止應相對優雅,因要避免粗暴的使用方式對其造成損傷。當然這只是推論的其中一種方向,若遇到暴發戶則未必適用上述的推論,因此重要的還是要將「觀察力」、「分析力」和「假設力」的練習落實於生活中,不斷的重複練習後發展成自己獨有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觀言察色、聞一而知十,不但有利於職場上的成功,也有利於人際關係。 +++++++++++++++++++++++++++++++++++++++++++++++++++++ 關於今回[翻書倒櫃]的推介書本: 書名: 日本頂尖執事教你察言觀色的28堂課 作者: 新井直之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11/07

[翻書倒櫃] 和食古早味

Lifestyle
君尋 ・2020-09-30

由極具代表的壽司,到主食的炸豬扒飯、鰻魚飯、天婦羅、懷石料理,以至麵類的拉麵、蕎麥麵,甚至乎日本威士忌等,這些縱使人不在日本,依然能輕易品嚐得到的常見美食,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對我們來說都毫不陌生。不過關於這些料理的起源及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和食古早味》一書介紹的不只是這些食物的歷史,更是關於這些食物的故事。你有曾想過,天婦羅和拉麵等非常受外國人歡迎的料理,原來是受外來文化影響,再由日本人轉變為本土的料理嗎?而日本人自古以來對自然、食物的尊敬與感謝,亦影響他們如何使用土地上的天然食材,並烹調出最適合的料理。此亦即日本人所謂的「地區限定」、「季節限定」,新澙的越後米、信州的手打蕎麥麵正是代表,絕非只是流於表面的宣傳口號。在故事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人,作者與多位被日本人稱為「人間國寶」的料理大師會面,從這些全心全意投入於料理世界的職人身上,窺探這些繼承「江戶味」的料理背後的文化脈絡。 本書介紹的除了是食物,更是日本的一種文化史。幾乎可說是代表現今日本料理的握壽司、天婦羅及拉麵,幾乎都不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食物」。壽司是源於古時候未有冷藏技術前,將米發酵再用作保存海鮮的一種的技術。亦因此當時的壽司重點在於魚而不是米。壽司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區有各自的流派和製作方法。直到江戶時代,人們對在外吃飯有一定需求,在屋台販賣的速食「握壽司」開始成為各款壽司流派的主流,而為了填滿客人的肚子,壽司中米飯的比例亦變得像今天所見的大小。而在屋台的吧檯看著壽司師傅的精湛手藝製作壽司的文化,就演變為今天的「板前」。與此同時,因對食材的鮮度亦有一定要求,高級的壽司師傅都會使用江戶灣(即現今東京灣)捕捉到的新鮮魚獲,而此亦即是高級壽司「江戶前」的起源。這種握壽司能成為流傳後世的唯一壽司流派,全因德川家康能一統天下並定都江戶,其後爆發性的經濟增長讓江戶成為超級大都會,才因而出現上述提到的背景和原因。整個壽司的歷史,與政治、經濟因素不無關係。除此之外,和製洋食的日式炸豬扒及天婦羅的誕生,是日本與世界接軌的足跡。理所當然一般存在於日本各處的拉麵店,卻是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本造成的影響之一。日本的和食文化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一邊吸收外來的產物和技術,一邊遵循傳統對食材的尊重,形成大和民族的料理體系。而當我們能深入瞭解其中的演變過程,便更能明白到當今日本獨特文化的本質。 +++++++++++++++++++++++++++++++++++++++++++++++++++++ 關於今回[翻書倒櫃]的推介書本: 書名: 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 作者: 胡川安 出版社: 時報出版

[翻書倒櫃] 在動盪的時代更應讀懂經濟

Trendy
君尋 ・2020-09-09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經濟,早前歐美等地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經濟,紛紛推出一系列的刺激經濟措施。各國央行不約而同地實行更低的利率,甚至正研究推行負利率,而部份國家亦宣佈實施無限制的量化寬鬆政策。類似的措施,自08年金融海嘯以來越來越不陌生,亦越來越常見。世界各地對恢復低迷的經濟是否已經束手無策? 由政府出手干預市場,透過刺激貸款和促進消費的做法是否真的能夠讓失落的經濟回到正軌?而這本10年前已在美國出版的《小島經濟學》,不但在今天幫助到我們理解當前的經濟局勢,當中對經濟發展的寓言更映照現今美國經濟的危機。 《小島經濟學》並非艱深的經濟學書籍,而是一本以寓言故事方式,讓讀者瞭解由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以至看似複雜的債務危機、樓價泡沫等金融現象的經濟學入門佳作。本書最初以某個小島上三個居民捕魚的故事開始,島民每天都要花一整天的時間徒手捉魚,為的只是填飽自己的肚子,而且每天只能捉到一條魚,滿足需求後已沒有閒餘時間處理其他事情。有一天島民發明了捕魚網,使用新的工具能讓他們在一天內捕捉更多的魚,多出來的魚成了島民的儲蓄,並且讓島民得到額外的時間實現其他目標。他們的飢餓就是經濟學中的「需求」,而捉到的魚就代表金錢,島上漸漸累積「儲蓄」,並衍生出「貸款」、「貿易」等金融概念。「儲蓄」及由儲蓄而生的「貸款」均創造了「資本」,以「資本」使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亦即找到更好的方式生產更多所需的物品。這種努力使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以滿足需求的行為,便是經濟學最簡單的原因。而作者就是藉著島上居民逐漸進步的生活,以顯淺和生動的方式解釋經濟運行和成長的原理。 隨著故事的發展,讀者除了可理解到更多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經濟學名詞和釐清經濟現象的原理外,作者亦透過本作試圖告訴讀者,主流經濟學家所信奉的凱因斯主義是危險且錯誤的。最讓筆者驚訝的是,本書顛覆了筆者對「儲蓄」和「消費」的看法。作者認為「儲蓄」一元比「消費」一元對經濟能產生更積極的影響,因為「消費」的前題是,人類必須生產出一些額外和更多的物品,購買這些東西而成的「消費」才有價值。試想想若島民把多捉到的魚在一天內吃光,亦即「消費」增長了,但因為沒有多餘的魚成為「儲蓄」以及用作「貸款」,島民每天依然只能為填飽肚子而勞動,島民沒空發展其他事業,經濟反而沒有增長起來。亦因此,作者與主流經濟學家對振興經濟的看法可謂南轅北轍。各國政府及代表他們的經濟學家都認為,「消費」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當新冠肺炎衝擊經濟時,不少地方的政府(包括澳門)選擇以不同方式刺激市民「消費」,從而讓經濟恢復。但這種只依靠「消費」的方式在作者看來卻是沒有讓經濟獲得真正的成長。除刺激消費外,各地政府亦投放不少心力阻止「通貨緊縮」發生。因為一旦發生通貨緊縮,人們就會為等待價格下降而延遲消費,等到人們開始消費,下降了的價格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就會減弱。不過作者卻認為消費者不願意消費,刺激需求的最好方法就是讓物價降到合理水平。此外,作者提到若政府在經濟低迷時採取措施幫助市民消費,最後反而會抑制市民手中貨幣的購買力,因為政府收入是來自稅收、借款和自己印刷的貨幣,而當政府稅收不足,只能借貸(發行國債)或以印錢來增加財政儲備,這都是導致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原因。 作者非常反對政府以不同的「救市」方式干預市場,量化寬鬆和降低利率反而影響了市場自然恢復正常的過程。而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和聯儲局已多次出手干預市場,樓價和物價亦因而在短短數十年間升了不少。亦因政府不斷鼓勵消費,美國人由習慣「儲蓄」變到習慣「消費」,現在更是習慣「借貸」!在這次疫情下美國政府實拖的無限量化寬鬆政策,在作者看來更是把美國經濟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美國最終不是拒絕還款,就是繼續印錢,並持續導致通貨膨漲和資產泡沫,但卻沒法增加市民的收入和購買力,因為這些措施並未真正讓經濟恢復。作者在最後一章更預言,這種經濟政策將會把入不敷出、不事生產的美國帶來更大的破壞! +++++++++++++++++++++++++++++++++++++++++++++++++++++ 關於今回[翻書倒櫃]的推介書本: 書名: 小島經濟學:關於魚(金錢)、漁網(資本)、儲蓄及借貸的經濟寓言 作者: 彼得‧希夫, 安德魯‧希夫 出版社: 三采

[翻書倒櫃] 如何在假消息年代看穿真相?

Lifestyle
君尋 ・2020-08-26

前言: 疫情期間無法外出旅行的同時,亦可思考如何在「疫」景下提升自己,增長知識和能力,其中一個方法說是閱讀。這次要介紹的這本書,是能讓讀者學會「批判性思考」的良好讀物。 ——————————————————————————— 現今社會早已不單只是一個資訊爆炸的世界。網路上充斥著各種假新聞,尤其在動盪的時代,官方機構不時就需要澄清市民間流傳的不失訊息。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在演算法的加持下,消息所代表的「陣營/理念」變得比事件本身的「真相」更為重要,不少人只會接受及相信自己所認同的陣營所發出的消息。發達的網路世界和各種光譜的碎片化,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權威或專家,儘管他們並不充分具備該領域相應的知識和經驗。上述種種的變化所引起的,就是我們開始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真相」。不想隨波逐流地被這扭曲的時代洪流沖走、跳出只有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的世界,批判思考是我們每一個人應學會使用的技能。 本書中所探討的批判思考,不但可用於防衛自己個人的論述,抗拒和消滅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亦可以使用批判性的態度評估和修改個人的信念,最終能讓我們有更好的結論、更好的信念和更好的決策 。為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自主、好奇、謙虛和願意接受更優越推理或論述的心態。正如知名科學家Francis Bacon所講的:「面對更好的論述而改變自己的心意時,應該為自己高興和驕傲,因為成功抗拒了"堅持己見"的誘惑。這種心智改變是很珍貴的反省能力,值得人人讚賞。」 作者強調我們需要學會確認「議題」和「結論」,以及支撐結論的「理由」和看懂整個「推理」的過程。至於如何抽絲剝繭拆解論述的邏輯和找出推理的不足之處,本書則教導我們,定義曖昧不明的字詞和措辭的重要性、價值觀衝突和描述性假設是如何影響推理、分辨出什麼是推理謬誤的詭計。此外,「證據」作為用以支持或證明事實主張的可信度,其本身的價值及好與壞都是我們進行批判性思考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同時,不要輕易接受一件事的第一個解讀。考量可能看出爭議事實之利害關係的不同觀點和多看同一事件的各種版本,瞭解構成事件的「對立成因」,可讓我們更容易以客觀方式提出多元角度的想法並找出真正的「真相」。千萬不要忘記,眼見的任何資訊都是帶有目的,尋找不被提及的「遺漏資訊」,對批判思考亦是十分重要。批判思考的最後一步,是要捨棄黑與白的二分法思考,學會發展灰色思維,替複雜的問題找出「是」與「不是」以外的答案。 身位批判思考者,僅記須以好奇心和開放心態為重,思考過快和刻板印象只會無法讓我們謹慎思考議題的內容,忽略了可貴的資訊。思考時亦要注意,一系列的心智習慣的限制和誤導造成的認知偏差(如光環效應、近因效應)會使我們做出錯誤的結論,這些偏差和我們主觀認定的一廂情願的想法都是進行批判思考時會必定遇到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下列這些習慣:吸收大量資料並藉此提供多元觀點和全面性假設;以理由和證據作為決策依據;以開放心態瞭解他人的信念,同時保持懷疑的態度驗證信念是否合理可信;提醒對方尋求並尊重多元觀點和任何說法的真實性。 置身於因疫情而引起動盪的新一個大時代,不管在環球國際關係上、還是澳門社會內部,都有不少別有用心的人士散播對自己派別有利的資訊甚至是不失的消息,批判思考絕對能幫助我們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看出這些不懷好意的訊息的端倪,並在混雜的資訊中找出真正的「真相」。 +++++++++++++++++++++++++++++++++++++++++++++++++++++ 關於今回[翻書倒櫃]的推介書本: 書名: 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全球長銷40年】美國大學邏輯思辨聖經 作者: 尼爾‧布朗, 史都華‧基里 出版社: 商業周刊

[翻書倒櫃] 比叙述性詭計更具意外性的手法 - 《屍人莊殺人事件》

Lifestyle
君尋 ・2020-07-26

不作部份劇透難以全面評論本作,請慎重考慮後再決定是否要往下讀。(不推薦給準備閱讀此作品的讀者) +++++++++++++++++++++++++++++++++++++++++++++++++++++++++++++++++++ 屍人莊殺人事件的最大詭計不是精妙的殺人機關或使人大吃一驚的殺人手法,而是玩弄讀者對「本格推理」的刻板印象。若以一句話來評論這作品,應是「保留本格推理元素的同時,顛覆傳統規範的創意之作」。在作品的首兩章,此階段可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除感受到作者刻意強調多種傳統推理小說的元素和把角色們帶到本格推理最理想的「暴風雨山莊式」的舞台外,就是故意以年輕讀者較易接受的「輕小說」式的寫法刻劃角色的互動。例如在校園故事中加入推理社團、美少女偵探、外號福爾摩斯的學長、神秘的來信等,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地要把故事導向校園推理。當中的角色亦因為深愛著推理小說,在故事中很自然地討論起"whodunit”、"whydunit"等讓資深推理迷會心一笑的古典推理元素,也讓推理小說資歷較淺的讀者瞭解到這些構成本格推理的重要元素。 主角一行人和其他登場角色隨故事發展來到郊外的別墅,資深讀者都會知道真正的故事現在才要正式開始。不過上述看似各位背誦如流及老掉牙的套路,在進入第三章後起了劇變。作品中出現一種推理小說迷極為陌生的元素,「喪屍」。讀者和書中角色一樣應該都非常震驚,筆者亦不禁懷疑是否誤會了內容,再三翻閱喪屍登場及殺害多名角色的頁數,原以為被作者賦予偵探功能的學長也在首場騷擾中被喪屍殺害,其餘以為有著重要戲份或將被「兇手」殺害的角色也在同一場合犧牲了。其餘生存的角色則被困在「屍人莊」中等待救援,至此,本作的暴風雨山莊式正式登場。相信在沒被劇透的情況下,所有資深推理小說的讀者都會為之震驚,其意外性可謂媲美叙述性詭計的推理小說,但本作在首三章就能帶給讀者這種感覺。 隨後,如同讀者們所料,本格推理小說就是會出現離奇的殺人事件,屍人莊內開始有角色被殺。但與傳統不同,現場同時留有「人類」和「喪屍」的痕跡,男女主角亦刻意提醒讀者該思考的究竟是"whydunit"(動機)還是"Howdunit"(手法)。在本格推理的框架下能做到創新的殺人手法並不容易,但本作卻造出一個連資深推理迷都無法即時理解的殺人現場。隨著第二宗命案的發生,屍人莊內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角色們不但要煩惱如何生存,還要找出生還者中的殺人兇手。不過這種壓迫感和緊張感反而因男女主角間輕小說式的互動被淡化了,作者亦不擅長以文字帶讀者進入這種氣氛當中。而第二宗命案同樣有解不開的迷題,兇手刻意讓喪屍殺害死者,但此舉明顯增加兇手被喪屍殺害的風險。同一時間兇手亦表現出害怕喪屍的一面,在犯案後以電話通知其他生還者喪屍已進一步入侵他們的區域。這種行為上的矛盾,亦即是"whydunit"成為第二宗命案的最大難題。不過亦因為兇手曾經打電話,打電話的時間、各人的不在場證明等本格推理中要考慮的因素,再次成為破案的關鍵。 難怪本作能一次掃下多過大獎,故事橋段確是近年已經彊化的本格推理中最具創意的,不是全新的殺人詭計,而是把從沒想過的元素以合理和具邏輯的方式呈現在推理小說中,並能讓讀者在公平的環境中,透過書中的蛛絲馬跡查出真正的兇手。不過這些創意元素只是表皮,內裡依然是貨真價身的本格推理小說,只要讀者解開命案中的詭計,就會發現「喪屍」只是一種作者和兇手用作欺騙我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