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tal & Createive
問《誰在森林裡》,還要問在怎樣的森林裡
Lifestyle
孩子還在《跑跑鎮》意猶未盡的時候,我說帶他們去趟森林,他們都有點瞠目結舌——要怎麼去一個澳門沒有的地方?於是借助圖片,和他們一起鳥瞰森林,又橫看森林;看森林裡的綠草如茵,也看森林裡一地枯葉與爛泥;看森裡裡的水——河、湖、瀑布;看樹上的纍纍果實,看樹下的成群動物;看秋天的森林,看冬天的森林,看夏天的森林......「森林」二字不過五塊木頭,說起來根本乏善可陳,誰知深入木林森深處,竟然百看不厭,孩子都覺得新奇。 延伸閱讀:哐!《跑跑鎮》上的創意寫作 大自然的森林固然引人入勝,但我更好奇孩子的心中、當他們看過螢幕上層出不窮的森林後,於個人的心田上,會萌發出一座怎樣的森林呢?於是我邀請他們用文字描述、用線條繪畫。 雖然並不必要到過森林才能看懂繪本《誰在森林裡》,但我偏好孩子多一點想像;多一點想像,文學作品讀起來就特別有意思。《誰在森林裡》是一本晚安書,晚安書一個大的特徵就是,再宏大的故事,主人翁歷劫歸來,最終都會回到家裡、舒適的床上好好睡上一覺——就像《誰在森林裡》故事中的「我」,有驚無險,滿載而歸,快樂酣睡去;晚安書們不約而同的故事儀式,是為了提醒纏著爸、媽說睡前故事的小朋友:好了,故事到此告一段落,又到睡覺的時候囉! 《誰在森林裡》另一個特別有意思地方就是,它謳歌小孩子的想像力;孩子的天馬行空,它視為創意,而非童言。每次說完故事,我必然帶讀者回去看繪本的第一張圖,解密:為甚麼森林?為甚麼一熊、二人、三頭龍?為甚麼帽子、披風、小夜燈?而不是遇見城堡、公主、大蜥蝪——一頁生活場景,點燃無限想像力,充滿想像力的人素行貼心、慷慨、關懷別人、講道理——作者霍普透過故事中「我」的行為,為大、小讀者「解畫」了想像力的價值。 孩子普遍都喜歡《誰在森林裡》,愛這個勇氣與想像力並茂的故事。 在他們筆下,美麗森林有不同的面貌,彷彿得到季節時間的啟發,有孩子寫下屬於「三點三」的森林:有巧克力土地、糖漿瀑布、棉花糖大山、糖果石頭、糖漿河、餅乾樹......請他分享後,我提醒小朋友:若往那裡去玩,事後記得刷牙。 參加活動的孩子中有些善於寫字、有些長於畫圖、有些口語表達能力強,所以過程中既有形於紙上的創作,亦有不受動手能力所限的口頭分享。從學生的口頭分享中,有時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資訊,如她跟我分享道:這片森林裡,房子蓋在樹上,森林也長在樹上——所以,兩棵樹本身並非森林,森林在左則的樹上——聽到「長在樹上的森林」這個想法,我精神為之一振,覺得耳目一新! 孩子們慷慨的分享,趣味盎然,像我最後想跟你分享的一幅作品,更是如此。他說:這個森林裡,有好多好多昆蟲——牠們都是隱形的。他的說法讓我眼前一亮:多漂亮的森林,漫山遍野玻璃似的昆蟲,簡潔的畫面,豐富的內心世界! 其實,我一直不知道繪本中的壓軸大怪獸從哪裡來;那天,有孩子跟我說,「我」房間垃圾桶裡有一張圖,上面有一個「藍色人形」,我恍然大悟——真是教學相長呀! 你可以到這些圖書館讀這本繪本: 望廈圖書館、氹仔圖書館、澳門中央圖書館——實際館藏情形可以透過澳門公共圖書館館藏查詢系統瞭解。